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观察内关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stimulation,TAES)、静脉注射氟哌利多和穴位注射氟哌利多用于甲状腺肿瘤术后恶心呕吐(postop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临床疗效,探讨TAES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甲状腺肿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选择择期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龄在2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例。在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Ⅰ组(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Ⅱ组(TAES组)患者行内关穴经皮穴位电刺激,设置TAES刺激参数:刺激方式采用2/100 Hz的疏密波,按患者能耐受的程度调节电流强度,电流强度为患者感到舒适的最大刺激量;Ⅲ组(静脉注射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1 ml将氟哌利多2.5 mg(1ml)稀释成2 ml后给予患者静脉注射;Ⅳ组(穴位注射组)患者行氟哌利多双侧内关穴注射。用5 ml注射器,接5 cm长的5号穿刺针,抽吸稀释后的氟哌利多2.5 mg(2ml)。常规内关穴部位皮肤消毒,在内关穴处将穿刺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捻转针以寻获得气感,如得气回抽无血后即可注入稀释后的氟哌利多1 ml。将针退出,以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1min。对侧注射方法相同。记录四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用恶心程度语言描述评分(Nausea Verbal DescriptiveScal,NVSD)和恶心程度视觉模拟评分(Nausea Visual Analog Scale,NVAS)评估患者在术后6h,6-24 h两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 1、术后6h内各组患者PONV发生率的比较 Ⅰ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6.7%,与之相比Ⅱ、Ⅲ和Ⅳ组恶心的发生率显著降低(3.3%、0%和0%,P<0.0125);同样地,Ⅱ、Ⅲ和Ⅳ组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3.3%、0%和0%,P<0.0125);Ⅱ、Ⅲ和Ⅳ组之间PONV的发生率均无差别(P>0.025)。 2、术后6-24 h内各组患者PONV发生率的比较 Ⅰ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13.3%,与之相比Ⅱ、Ⅲ和Ⅳ组均无一例发生恶心呕吐(0%、0%和0%,P<0.025)。 3、术后6h,6-24 h两个时间段各组患者PONV严重程度的比较 与Ⅰ组比较,Ⅱ、Ⅲ和Ⅳ组6h,术后6~24 h两个时间段内PONV严重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Ⅱ、Ⅲ和Ⅳ组之间PONV严重程度均无差别(P>0.05)。 结论: 甲状腺肿瘤手术围术期应用内关穴TAES、静脉或内关穴注射氟哌利多均可以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内关穴TAES与静脉或内关穴注射氟哌利多效果相当。故TAES系一种简单、无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用于防治甲状腺肿瘤手术PONV,具有临床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