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脉诊属于中医“四诊”中切诊的主要内容,当今临床主要依据28脉诊察疾病。因此,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是脉诊的主要内容。缓脉是28脉之一,但在当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相关教材及脉学专著中,对其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不一致、甚至有偷换概念和逻辑矛盾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中医脉诊的传承。那么在古代文献中是如何论述缓脉的?当今大家又是如何认识缓脉的?我们应该赋予缓脉一个什么样的内涵呢?基于这些问题,开展关于缓脉的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的探索古人对缓脉认识的演变轨迹,分析当今“缓脉”之所以“混乱”的主要原因,并密切结合临床,初步提出解决的方法,为规范缓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及提高脉诊的实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1缓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文献研究1.1古代文献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医籍,解读、分析、梳理其有关“缓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记载与论述,归纳、总结不同时期古代医家对于“缓脉”认识的脉络和演变轨迹。1.2现代文献研究以“缓脉”为关键词,系统搜集、整理当代历版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内、外、妇科等多种教材、现代脉学专著、以及中医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对“缓脉”的描述和运用,分析、梳理当今中医对“缓脉”的认识现状,归纳其存在的问题及与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关联性和差异性。2缓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中医临床专家访谈调查依据当前对于“缓脉”认识的一些分歧,制订访谈提纲,以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对小样本的不同专科中医临床专家的访谈,调查当代专家对“缓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认识与运用,归纳、分析临床实际中对“缓脉”的运用及其与教材、专著的差异性。结果1缓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文献研究1.1古代文献研究秦汉时期,虽已有“缓脉”之名,然尚无专篇讨论,亦无对其脉象特征的确切描述,研究侧重点在其临床意义,医家们主张脉证结合、四诊合参,以判断主病及预后。关于“缓脉”内涵,据相关文献文义分析,在当时已有多种,包括“和缓”,主脉有胃气;“纵缓、松弛”,主外感风寒、湿邪伤脾;或并非指某种病脉,而是仅作为形容词用以说明某些脉象具有速率缓慢的特征。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诊断学已成专科,代表性产物是《脉经》。该书第一次对“缓脉”脉象特征进行描述,即“来去亦迟,小驶于迟”,主张“缓脉”特征为“脉率缓慢”。临床主病方面,认为单缓脉主虚、风、寒、湿,缓兼脉则随其所兼脉之不同而主病不同。唐宋时期,“缓脉”内涵进一步发展,在其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已经凸显,即“缓脉”究竟属平脉还是病脉?如为病脉,其“缓”字究竟是在形容至数,还是在强调脉形,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部分医家主张,“缓脉”即平脉,“缓”为“和缓”之意;还有医家认为,“缓脉”具有“浮”、“软”、“微迟”的特征。缓脉及其兼脉可见于风、虚、寒、湿、内热等证。金元时期,明确缓脉至数应为“一息四至”,其脉形具有松弛、不紧的特点。就其临床意义而言,分“和缓之缓”和“不及之缓”,“和缓之缓”为正常平脉,“不及之缓”则为病脉,可主风、虚、痹、弱、疼等证。严格的讲,这种认识存在逻辑混乱,但它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延续了金元时期的认识,并无大的发展变化。关于“缓脉”认识,医学家们依旧各执一说。脉象特征方面,有的指出,“缓脉”在脉形上与紧脉相反,在脉率上与迟脉相类;有的认为只要脉形上具备从容和缓、宽舒和匀特点的即可称为缓脉。在临床主病上,有的认为单缓脉为平脉,缓兼脉方为病脉;有的主张缓脉本为病脉,无生理性病理性之分。1.2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诊断学》教材把“缓脉”定义为既可以是平脉又可以是病脉的说法,是在偷换概念。严格来讲,“缓脉”应属病脉,是由双因素构成的复合脉,可描述为一息四至,来去弛纵、松懈。临床主病为湿和脾胃虚弱。同样,各临床教材在使用“缓”字形容脉象时,也是借用了“迟缓”、“怠缓”、“纵缓”等“缓”字本身的多个含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缓脉”。故应对“缓脉”内涵重新定义,当“缓”表“慢”时,可与迟脉合并;当“缓”表“弛纵”时,可命名为“松脉”;若同时具备脉率的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与脉势的松弛、懈怠两个特征时,方称为“缓脉”。2缓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中医临床专家访谈调查关于“缓脉”的脉象特征,有专家认为,“缓脉”为单因素脉,其中73%的人认为,其特征是脉率减慢,即稍快于迟脉而慢于常脉;少部分人认为,其特征为“来去怠缓”,即脉率不一定减慢,但来去有慢吞吞的感觉。上述两种情况临床使用时常直接写为“迟缓”。还有专家主张,“缓脉”具备多个要素,92%的人指出,它的特征包括脉率慢,脉形松弛两个方面。关于“缓脉”临床意义,当其只具备一个“慢”的特征时,多见于寒证(实寒、虚寒)、虚证、窦性心动过缓等;当其只具备“松弛”或“来去怠缓”一个要素时,主病无特异性;如“慢”与其它脉形特征共同构成缓脉,往往主湿证、虚证(包括气虚、阳虚、气血不足、脾虚);若脉象和缓、有力、速率相对较慢(60次/分),是有胃气、有神气的表现,见于身体强健的正常人讨论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中“缓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内容进行疏理,以及对中医各科临床专家进行访谈调查,不难发现,“缓脉”这一概念已被赋予了几种完全不同的内涵:一是“不快不慢,从容和缓”的“常脉”的含义;二是“慢”的含义,即脉率迟缓,稍快于迟脉,略慢于常脉;三是脉形“松弛”、“懈怠”的含义,它与“紧脉”相对应;四是同时具备脉率“慢”与脉形“松弛”的含义,即“缓脉”应为双因素的复合脉。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缓”字的一字多义现象所造成。“缓”字有多种含义,如“舒缓”、“松弛”、“延迟”等,很显然,“缓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这一内涵是运用了“缓”字的“舒缓”含义,“缓脉”“脉率迟缓”的内涵是用到了“缓”字“延迟”的含义,“缓脉”“脉形松弛、懈怠”这一内涵是使用了“缓”字“松弛”的含义。所以,“缓”字多种含义的存在,是造成“缓脉”含义及主病争议的根源所在。结论1如今关于“缓脉”描述和认识的混乱,与“缓”的一字多义有关。2建议“缓脉”中所蕴含的“不快不慢,从容和缓”之“常脉”的含义,不再用“缓脉”命名;“缓脉”中“慢”的含义,可并入“迟脉”,称为“迟脉”或“迟缓”脉;“缓脉”中“松弛”、“懈怠”之意,用“松脉”来代替,与“紧脉”相对应;不再使用“缓脉”这一概念,或同时具备“慢”和“松弛”、“懈怠”两层含义的,才能称作“缓脉’3限于所掌握资料和本人水平的受限,上述结论和建议还望批评斧正。创新点1目前尚未见到通过系统分析古今文献和访谈专家全面分析、梳理和归纳古今专家关于“缓脉”脉象特征认识的源流和轨迹。2创新性地提出将当今因一字多义赋予“缓脉”的4个不同含义剥离,分别归入常脉、迟脉(或迟缓脉)、“松脉”和缓脉。
其他文献
<正>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学校要以育德为首,注重学生道德教育;教师要以身为范,引导培养学生良好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发挥我国农业“龙头产业”地位作用
第一章,本文以FeCl3为路易斯酸催化剂,实现了苄位醚苄位sp3C-O键活化,同芳香环的Friedel-Crafts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太高的温度。使用廉价、易得、无毒的FeCl3催化剂
目的:运用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髌骨骨折,对比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对74例成人髌骨骨折,分别采取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空心拉力螺钉结合钢丝、镍钛聚髌器3
1.决明子、丹参、苦丁茶、绞股蓝不同组分配伍降血脂活性筛选目的:探讨决明子、丹参、苦丁茶、绞股蓝不同组分配伍:复方A(苦丁茶、丹参、决明子组方),复方B(绞股蓝、丹参、决明子组
异黄酮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二次代谢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解痉孪等。卤代黄酮类被认为潜在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苯二氮卓受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原油性质日益重质化劣质化,炼油企业对氢气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也推动了制氢技术的迅猛发展。烃类蒸汽转化法制氢是现阶段炼油企业普遍使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孕妇30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抽取同期正常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