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会与市民社会——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社会史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西欧中世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会与市民社会构成西欧中世纪城市之区别于古典城市和近代城市以及东方传统城市的典型特征。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依据经济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行会与市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行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阐述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演进历程。 本文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一、西欧中世纪城市之兴起和发展的深层背景,在于农业的进步、农产品剩余的增长、流通领域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二、相对活跃的商品经济构成西欧中世纪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生活的繁荣则是西欧中世纪商品经济之发展和成熟的集中体现。三、行会的产生根源于西欧中世纪城市之商品生产的脆弱,行会组织的建立和行会制度的完善具有保护西欧中世纪城市之商品生产的重要作用。四、西欧中世纪城市之区别于乡村自然经济和超经济强制的特定物质环境,决定着市民之相对自由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五、市民社会建立在行会组织和行会制度的基础之上,与行会组织和行会制度长期处于共生状态。六、行会组织和行会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于简陋的生产工具、分散的经营方式和有限的市场需求,适应简单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兼有保护、限制和垄断的诸多特征,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市场的扩大导致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行会经济逐渐丧失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呈衰落的趋势。七、新航路开辟以来,并随着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关系的扩大和人身依附的松弛,人口的分布经历从乡村向城市移动的趋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格局呈现从旧城向新城延伸的状态,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改变。八、由于行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城市新增人口大都从事非行会组织的经济活动,形成行会经济与非行会经济之间的并存与竞争,进而导致新旧经济组织的此消彼长,手工工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成为手工生产的基本模式。九、伴随着行会的衰落和新旧经济秩序的消长,传统的市民社会逐渐经历着裂变的过程,进而转化为现代城市的诸多社会阶层。十、西欧中世纪城市所蕴含的商品货币关系和相对自由的传统,通过行会与市民社会的形式日臻成熟,是为西欧之内源性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基石。
其他文献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1849—191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于俄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因才能出众而深受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赏识,于1892年2月升任交通大臣,同年8月
16-19世纪的英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最早步入现代社会的国家,英国的发展状况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以这一时期英国民众的文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
虽然法老时代的埃及没有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但整个古埃及人的活动却是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特别是司法审判方面不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显示出一个比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本
本文对中国古代政治信息控制的若干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王朝的主要通过监察、谏议、教化等形式对社会实施控制,从信息传播视角,可以将其概括为信息监督、信息调节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阿根廷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对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进行全面的研究。论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论述了早期民众主义初显的社会土壤。在经
本文以目前史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信托业为选题,以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为讨论中心,通过考察汉口分局存放款、购料易货、保险、仓储、信托、房地产等业务,论述了其在1940年代国共内
学位
李贽是明代一位颇具争议性的史学家。其晚年潜心史学,撰写《藏书》和《续藏书》,论兴亡,评人物,自称为一家之言。他的史学思想既有对以往史学思想的批判,又有继承与发展,在明代后期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对《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与美国对华安全认知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安全认知是一个行为体对客观刺激进行主观选择和分析后形成的。通过分析《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对中国战
印度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和美国平起平坐。为达到这一目标,印度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外交上做了种种努力。印度外交的基本原则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