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过渡空间探析——以南京老城南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e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基于对研究对象南京老城南南捕厅区块的调研,试图通过剖析传统民居的入口空间、天井空间、过厅空间、廊下空间和厅堂空间,分析传统民居的室内外过渡空间的空间观念、空间秩序、组织方式等各方面特征。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研究缘起、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结构框架。第二章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的大背景,详细阐述过渡空间的概念、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关于过渡空间的相关理论,并对东方以黑川纪章为代表的“灰空间”理论与凡·艾克为代表的“In-Between”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分析过渡空间的存在意义,从调节气候、遮风避雨的角度阐明其物理意义,从促进交往、调节心理的角度阐明其精神意义。  第三四章从微观层面以空间的角度针对老城南的传统民居过渡空间进行测绘分析,其中第三章以南京老城南为例,分析了传统民居过渡空间的类型,具体包括入口空间、天并空间、过厅空间、廊下空间、堂屋空间。以大量详实的测绘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了这些过渡空间的定义、功能、类型和具体案例等。为下一章分析传统民居过渡空间的组织方式提供了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手法的角度总结了老城南传统民居中过渡空间层次的组织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纸分析试图挖掘过渡空间的本质内涵,具体分为层叠与渗透、对比与变化、序列与组织三大类。其中层叠与渗透可分为重叠、穿插、渗透、引导四小类,对比与变化可分为明暗、虚实、旷奥三小类,序列与组织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小类进行空间分析。  第五章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将设计作为对前面研究的验证。笔者借与同学一起参加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废墟重构—演变中的建筑》的机会,将前几章所总结的过渡空间营造手法转为具体的设计操作。通过对老城南绒庄街与走马巷交界地块内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设计,为当下中国乃至全亚洲大城市的传统街区保护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附录附有对于老城南传统民居的调研测绘系列图纸与照片,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探讨老城南传统民居过渡空间,古为今用,向这些没有建筑师的民居建筑学习,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现代建筑对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微观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传统建筑与自然如何协调的具体手法,探索本土语境下的设计观念与策略。在宏观层面,希望发掘过渡空间与人际互动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助于扭转都市孤岛化的力量。  
其他文献
城市建筑的创作不可避免地要与它所处的文脉环境发生关系.该文论述了文脉思想的发展沿革历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涵义,论证了建筑文脉的层次性、地域性、传承性与变异性,并从
该文试图通过分析建筑师事务所的室内空间环境构成,寻求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思想;通过分析"室内空间与环境"、"室内空间与人"的内在联系,发掘出营造室内建筑氛围的方法.最终实
论文着重研究了圆明园遗址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遗址现状的主要问题,遗址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综合价值,以及目前针对圆明园遗址的主要保护方案和保护观点.同时,分析借鉴了国
该论文以黑龙江省小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黑龙江小城市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指出了加强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和城市设计成果特殊性,
学位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共同选择,而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山区开发和保护息息相关.因此,探索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可持续发
该文从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出发,分析了复合生态观建筑创作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复合生态观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设计方法;并就中国复合生态观的建筑实践状况,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该文针对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环境的历史和现状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从空间、形态、环境的角度对入口空间的涵构进行了分析归纳,对如何创造良好的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环境
本文旨在建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及其技术路线,即以水系的稳态和非稳态概念为核心思路,提出水系再生不仅应再生水系连通性,水面率等问题,还应再生支撑水系连通性,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