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基于对研究对象南京老城南南捕厅区块的调研,试图通过剖析传统民居的入口空间、天井空间、过厅空间、廊下空间和厅堂空间,分析传统民居的室内外过渡空间的空间观念、空间秩序、组织方式等各方面特征。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研究缘起、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结构框架。第二章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的大背景,详细阐述过渡空间的概念、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关于过渡空间的相关理论,并对东方以黑川纪章为代表的“灰空间”理论与凡·艾克为代表的“In-Between”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分析过渡空间的存在意义,从调节气候、遮风避雨的角度阐明其物理意义,从促进交往、调节心理的角度阐明其精神意义。 第三四章从微观层面以空间的角度针对老城南的传统民居过渡空间进行测绘分析,其中第三章以南京老城南为例,分析了传统民居过渡空间的类型,具体包括入口空间、天并空间、过厅空间、廊下空间、堂屋空间。以大量详实的测绘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了这些过渡空间的定义、功能、类型和具体案例等。为下一章分析传统民居过渡空间的组织方式提供了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手法的角度总结了老城南传统民居中过渡空间层次的组织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纸分析试图挖掘过渡空间的本质内涵,具体分为层叠与渗透、对比与变化、序列与组织三大类。其中层叠与渗透可分为重叠、穿插、渗透、引导四小类,对比与变化可分为明暗、虚实、旷奥三小类,序列与组织可分为起、承、转、合四小类进行空间分析。 第五章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将设计作为对前面研究的验证。笔者借与同学一起参加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废墟重构—演变中的建筑》的机会,将前几章所总结的过渡空间营造手法转为具体的设计操作。通过对老城南绒庄街与走马巷交界地块内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设计,为当下中国乃至全亚洲大城市的传统街区保护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附录附有对于老城南传统民居的调研测绘系列图纸与照片,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探讨老城南传统民居过渡空间,古为今用,向这些没有建筑师的民居建筑学习,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现代建筑对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微观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传统建筑与自然如何协调的具体手法,探索本土语境下的设计观念与策略。在宏观层面,希望发掘过渡空间与人际互动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助于扭转都市孤岛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