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及贮藏指标测量仪研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n78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目前苹果外观品质检测指标单一,和苹果贮藏环境监测指标单一的问题,为实现多指标苹果外观品质分级和贮藏环境监测的功能。本文分析了苹果外观品质检测的4个关键指标,和影响苹果贮藏保鲜期的8个关键贮藏指标,研究一种可以检测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及贮藏指标的测量仪。采用基于微处理器的传感器组和图像采集模块组成的下位机,与PC端上位机协同工作,搭建软硬件结合的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及贮藏指标检测系统。展开对鲜食苹果4项外观品质包括重量、果径、果形指数和着色面积,8项贮藏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芳香烃含量、乙烯含量、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PM2.5和PM10的数据采集,对100个苹果进行了验证,完成了苹果的多指标外观品质分级和贮藏环境指标的显示与存储,最后完成对测量仪的功能测试和数据分析。本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硬件为基于STM32F103微处理器的传感器组结合两个数字摄像头协同工作的硬件电路,实现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分级和贮藏指标的数据采集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外观品质指标和贮藏环境指标的相关需求,选取适用于本系统的6个传感器、一个微处理器和两个数字摄像头。根据各器件的数据传输形式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将其挂载至微处理器。系统软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分为外观品质检测程序和贮藏环境监测程序。外观品质检测程序设计了微处理器控制重量传感器进行重量采集,以及上位机对图像进行的图像识别、特征提取等操作,并设计上位机外观品质分级程序,显示苹果外观品质参数,完成对苹果的品质分级。贮藏环境监测程序设计了微处理器对下位机硬件电路的控制程序和数据传输操作。贮藏环境监测程序上位机通过Py Qt5模块实现下位机串口数据读取和实时数据显示,通过Open Py XL模块与Threading模块实现数据定时存储至Excel文档,通过OSS2模块实现数据文档云备份。功能测试与数据分析。外观品质功能测试,选取了100个苹果,对苹果进行外观品质检测并完成对苹果的品质分级。贮藏环境监测系统测试了不同环境下的系统监测数据结果,同时,本系统能够定时将贮藏环境监测数据按照指定格式存入本地Excel文档当中,并实现数据的云备份。最后,对苹果外观品质检测进行准确度分析,其中苹果重量、果径和果形指数三个品质指标平均误差为0.9827g、2.1431mm和0.0317,标准偏差为0.7831g、1.2731mm和0.3149,苹果品质检测准确率达95%。并完成贮藏环境监测数据的波动分析。
其他文献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降雨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降雨过程中随着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导致破碎后的团聚体一方面被径流冲刷带走,另一方面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入渗速率,造成侵蚀加剧。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但是随着大量荒地不断被开垦,土壤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使得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抗蚀能力衰减,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游客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旅游综合体这种新兴业态逐渐走入我国旅游市场,其中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加速了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为提升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需要注重其特色性地开发,从对旅游综合体区域现有资源的多元化开发、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科学规范相关方面着手开展。因此在旅游综合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可持续性、科学性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成为现阶段旅游综合体景观发展需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研
随着我国对钻井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视,了解泥浆池固化填埋处理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受固化填埋法影响的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为评估固化填埋法在沙漠中的可行性以及泥浆池覆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毛乌素沙漠13个气井泥浆池覆盖区沙蒿根际和非根际
识别现状自然条件和人类干扰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的5个典型小流域(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作为研究区,在经过“六五”至“九五”近20年的综合治理后,对其生态敏感性状况与水土保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研究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全球性问题,仅2001-2012年全球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侵蚀总量增加2.5%。中国的土壤侵蚀问题也由来已久,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上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因此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工程专门应对土壤侵蚀问题。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显著生态成效,其中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土壤侵蚀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
目前,我国诸多的矿山和矿业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给城市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矿山资源如何再次得到开发利用,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社会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废弃矿山的景观设计策略及持续发展策略,以一种新的理念和表现形式赋予废弃矿山第二次生命。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概况、矿山景观设计案例以及景观生态学等
农业文化遗产汇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之缺乏对其系统性保护,导致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甚至被世人遗忘。“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作为中国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之一,具有重要遗产价值,保护石泉桑蚕农业文化遗产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故本探究选择石泉桑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作为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河长制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由于河湖资源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政府与市场难以妥善处理好河湖治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众对河长制中的参与政策理解不到位,政府应急与社会旁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吸引公众参与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关键。公众是否参与环境治理,其实是一个心理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河长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全球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污染日益严峻,河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为修复河流生态,改善河流环境,河长制应运而生,并在全国全面推行。河流治理工程复杂,牵涉多种行为主体,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方略,也是河长制长效运行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项地方政府创新实施的环境制度,河长制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治理实践中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引入制度能力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林业建设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和生态补偿项目,其首要目的是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但因同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也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19年,国家共计投入退耕还林财政资金5174亿元,退耕农户每年从政府得到大量的“票子”支持。随着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明确政府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要被子”的生态目标以及退耕还林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程度,既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