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机制的数值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设计了多组试验,并且通过控制试验结果与NCAR/NCEP再分析资料的对比检验了模式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模拟效果;根据两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   (1)通过控制试验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对比,指出: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南海附近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模式对高层200hPa风场的模拟也比较成功,但是对南海地区低层850hPa风场的模拟存在系统性偏差。但模式能够较好地刻画出南海季风爆发前后850hPa风场的演变特征,因而可用此相对标准来研究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   (2)通过分析多雪试验与少雪试验的南海季风爆发前后850hPa流场演变的差值分布,指出: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多雪年将不利于中南半岛到南海的气旋式环流演变发展,也不利于南海季风的爆发。因此,多雪年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3)数值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为:多雪年,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造成高原纬度中上层大气温度偏低,从而导致南海地区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时间偏晚;同时,多雪年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偏弱也不利于Hadley环流的季节转换,使得中南半岛上空的下沉异常气流维持时间较长、孟加拉湾副高断裂时间偏晚、中南半岛地区对流爆发偏晚、中南半岛地表温度下降偏晚,造成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逆转时间偏晚。因此,在南海地区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以及中南半岛与南海局地纬向温度梯度的共同作用下,多雪年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河北省2006-2008年春、秋季飞机探测资料并结合宏观天气资料,分析了石家庄、邢台、张家口、渤海湾等地区上空的气溶胶分布和云系结构特征,探讨了气溶胶和云粒子浓度垂
湖泊蒸发是全球能量分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气候及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利用太湖湖上涡度相关观测平台避风港站点2012年的辐射,湍流通量以及气象资料,分
黑碳气溶胶在全球和区域气候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光学特性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实际的黑碳粒子为复杂的非球形结构,但由于模拟的限制,大多黑碳光学特性的数值研究将其假设为球形
利用地面、高空长期观测资料和边界层探测试验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我国南方地区冻雨形成条件和机制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对1970-2000年雨凇日的地面气象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境内的69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选取2008年6月5日广西北部湾一次海风锋暴雨天气过程
本文将天津六要素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与北京探空850hpa以上资料结合,组成新的探空资料,利用此资料分别对2008年8月27日凌晨发生在天津汉沽、蓟县地区和2009年6月26日傍晚发生在
草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是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草原生产力强烈地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目前我
沙尘气溶胶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它通过起沙-传输-沉降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以动力起沙为主的沙尘暴已经被广泛研究,而以热力起沙为主的尘卷
本文利用1982~2007年NCEP/NCAR每6h一次和月平均的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资料、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和全球热带气旋
国内外很多学者指出,当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低温雨雪冰冻时,位势(Φ)距平场所代表的大气环流异常以“北脊南槽”为显著特征。为了对这位势距平场进行定量诊断分析,本研究用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