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油和蛋白的制备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来源 :武汉轻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冠果是一种特有的新型木本油料,文冠果籽仁中粗脂肪含量高达55%以上,粗蛋白含量达到28%,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脂及蛋白来源。当前对于文冠果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生态价值上,加强对其食用价值的研究能够实现对文冠果的综合利用,以及进一步发展文冠果产业链。本论文针对文冠果油的制备工艺、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及氧化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水酶法同时制备文冠果油及文冠果蛋白,对工艺进行优化并比较了水酶法及碱提酸沉法制备的蛋白质性质特点;对比了不同制油方式制备文冠果油的理化性质、营养物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区别,以确定文冠果油最佳制备方式;研究了烹饪温度下文冠果油理化性质及生育酚含量的变化,以确定文冠果油是否适合高温烹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文冠果籽纯仁率为46%,其中纯仁粗脂肪的含量达到58.16%,纯仁粗蛋白含量为29.53%,含油率高于大多数油料作物。通过正交实验得出,能够同时提高油脂及蛋白得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果胶酶1:2,pH5.0,温度50℃,料液比1:5,时间3.0h,加酶量1500u/g。此条件下油脂得率为35.5%,蛋白得率为14.56%。该条件下验证,油脂及蛋白得率相符。对比文冠果水酶法与碱提酸沉法制备蛋白质可知,文冠果蛋白由于其纯度的差异微观结构差异较大;文冠果蛋白亚基主要有5条谱带,相对分子质量主要为37.9kDa和25.2kDa,相对分子质量较为小,而且碱提酸沉法得到的蛋白质分子量相对较小;氨基酸组成相似,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2)不同方式制备文冠果油分析可知,浸出法色泽最浅,水酶法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普通螺旋压榨法得到的酸值最低,水酶法得到的过氧化值最低。文冠果油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其中神经酸得含量十分丰富(≥2.73%)。总不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水酶法下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浸出法下最高,浸出法得到的文冠果油中生育酚、甾醇的含量为最高。62℃烘箱实验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文冠果油的酸值变化均不大,过氧化值呈指数变化,生育酚的含量下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跟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能力渐强,烘箱实验以后,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从文冠果油性质来说,推荐使用水酶法制备文冠果油,后进行精炼。(3)在烹饪温度下对文冠果油进行加热可知,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文冠果油的颜色反而越来越浅;酸值和过氧化值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羰基价上升,TBARS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总体趋势在增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渐低,老化时间降低,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下降,生育酚总的含量下降,其中下降速率最快的是α-生育酚。
其他文献
以兰州市公共交通(分为公交车和出租车两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法,测算2010年-2014年兰州市客运交通生态足迹,并计算兰州市公共交通的生态效率和生态足迹强度。结果表明:公
互联网金融模式产生于网络经济的背景之下,植根于金融电子化的现实条件之中,是现有经济社会制度结构的有利补充。由于身处互联网信息时代,其科技创新背景下透露的互联网精神更是
<正>本刊讯2018年3月7日,省林业厅办公室党支部召开2017年组织生活会,党组书记、厅长周金中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组织生活会,并主动对照检查了自己对基层党建重视不够等
我国是鸭肉生产大国,但是鸭肉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市场上鸭肉深加工产品以整鸭产品为主,而鸭肉分割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且市场占有率较低。压缩火腿是以小块肉为原料、腌
由于加工的需要,肉制品中一般加入2%~4%的食盐,盐含量较高,不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直接降低肉制品中的食盐含量,那么产品的质构特性、保水性等品质会下降。因此,如何既能降低肉
硒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缓解重金属毒性、抗衰老、防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人体及动物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我国却缺硒现象严重,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认识
随着世界能源供应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及气候变化异常,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能源产品和环境友好材料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发展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
将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胡萝卜、阿巍菇、猪血、鸡蛋等加入至幼儿香肠中,不使用任何的化学添加剂,研发出营养更均衡,风味更独特,品质更安全的幼儿香肠。为幼儿香肠的工业化生
牛乳作为人体营养元素优质来源,被誉为天然“白色血液”。传统低乳糖牛乳加工工艺是通过乳糖酶冷添加技术分解乳糖,但实际糖含量并未有效降低。而膜分离技术凭其操作简单、经
楠属与润楠属内的木材解剖构造特征非常相似,且两属间部分树种的木材解剖构造特征也很相似,通过传统的木材解剖,依据木材构造特征难以将两个属的木材准确识别出来,本文采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