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PFF2受体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13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许多软体动物中鉴定出一种多肽,即FMRFamide,并用抗FMRFamide的抗血清在牛脑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两种内源表达的多肽,一个是八肽——神经肽FF,另一个是十八肽——神经肽VF。神经肽FF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具有许多功能。神经肽FF发挥其药理学功能,是因为它们能够与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这两种受体是NPFF1和NPFF2受体。在几种表达这两种受体的细胞系中,已证实它们都是与Gi/o相偶联的受体,例如CHO、HEK293、SH-SY5Y。经过对NPFF和NPFF2受体的分析实验结果,以及药理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数据,表明NPFF2受体是NPFF的主要受体。SK-N-SH(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SK-N-MC(人神经上皮瘤细胞)是Biedler分别在1970年和1971年建立起来的两种神经组织来源的细胞系。2006年Panula等人发现在SK-N-MC中内源表达NPFF和hNPFF2受体,而且NPFF类似物(1DMe) NPYF能够激活MAPK级联反应。然而,SH-SY5Y是从SK-N-SH中衍生而来的亚细胞系,这是否暗示出在SH-SY5Y中也可能内源表达hNPFF2受体,并且hNPFF2受体能够在该细胞中激活MAPK级联反应。因此,我们用RT-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出了在SH-SY5Y细胞中确实有内源的hNPFF2受体的表达。此外,我们还用不同浓度的NPFF作为激动剂处理细胞,发现可以激活MAPK级联反应。NPFF浓度在0.1μM时就已使ERK1/2发生显著的磷酸化,10μM达到最高值。这在功能上证明了hNPFF2受体在SH-SY5Y细胞中的天然表达,还验证了hNPFF2受体被活化后是可以激活ERK1/2信号通路的。有研究证明GPCRs能够激活Akt信号通路,如μ-和δ-阿片受体也能够激活Akt信号通路,并且MAPK和Akt信号通路之间有相互作用。所以我还用NPFF处理细胞,产生剂量依赖的激活Akt信号通路,因为NPFF可以诱导Akt(T308)发生磷酸化。但是,NPFF在100μM的浓度时能使Akt (Thr308)发生显著的磷酸化。这就证明了hNPFF2受体活化后还可以激活Akt信号通路。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hNPFF2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事件,我们还构建了一个稳定表达细胞模型pCDNA3.1(+)-HA-hNPFFR2-HEK293,和一个瞬时表达细胞模型pECFP-C1-HA-hNPFFR2-Hela。总之,我们在SH-SY5Y细胞中鉴定出有hNPFF2受体的天然表达,并且验证了hNPFF2受体被活化后是可以激活MAPK和Akt级联反应。
其他文献
多铁性材料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铁性能”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研究的多铁性材料既具有磁性,又具有铁电性,还具有铁磁相和铁电性耦合所产生的一种新效应——磁电耦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测定了一颗r/s星HE0338-3945和r-II星CS31082-001的钡元素的奇偶同位素丰度比,从同位素的角度研究了贫金属情况下r-和s-过程的中子俘获核合成情况
腹毛类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最为高等的类群。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隶属于腹毛目散毛亚目尖毛虫科管膜虫属,是一种大型土壤类原生动物纤毛虫。目前对于土壤腹毛类
量子网络信息处理基站需要同时处理多个波段的光子信息,而在传输过程中通常却选择在光纤中传播低损耗的近红外光,因而在量子网络中需要一种可以处理频率转换同时量子特性可以
本文研究了极化胶子对核子自旋的贡献。首先通过对深度非弹性散射振幅的分析,在标度无关性条件下引入核子的结构函数,并利用色散关系和算符乘积展开推导出极化结构函数的相关
分子激光冷却是原子分子光物理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热点课题之一。目前国际上一般都是通过多普勒冷却的方法来进行分子的激光冷却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多普勒频移补
本文主要研究了布朗粒子在几何空间受限系统中出现的一些动力学现象,即几何诱导的随机共振以及基于重力差异的熵分离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随机动力学的发展历程,从涨落耗散理
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红外-红外双共振方法,首次研究了碱金属双原子分子Rb2的21∏g态,23∏g态,41∑g+态和31∑g+态,得到了其中除31∑g+之外所有的电子态的分子常数和RKR势能曲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其它光学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由于系统的原因,所得到的干涉测量相位值,与真实相位之间存在相位周期模糊问题。恢复失
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为了揭示生命的奥妙,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因此,大量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被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自1948年Fosrter等人提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