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萘(Nap)是简单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它是美国EPA优先监测污染物之一,也是58种“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有毒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种。大气中的PAHs与各种类型的固体颗粒物及气溶胶结合在一起,通过干、湿沉降转入土壤和水体中。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水体都受到了PAHs的污染,有的河流中PAHs含量已经严重超标。本文以植物对水体中萘污染的富集特性和修复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选择七种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angustata)、水葱(Scirpous tabernaemontani Gmel)、荆三棱(Scirpus yagaraOhwi)、玉蝉花(Iris ensata Thunb)作为实验材料,在植物苗期移至萘浓度分别为10mg/L、20mg/L、40mg/L、80mg/L的水体中,以0mg/L浓度作为对照,测量植物在不同萘污染浓度下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七种植物对水体萘污染的富集能力和修复效应。同时,初步探讨萘在植物体内迁移特征和植物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0—40mg/L萘溶液中,七种植物外观生长状况都是正常的,80mg/L萘溶液时,受伤害最大的为美人蕉和玉蝉花;同时,萘污染对美人蕉和玉蝉花的芽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萘溶液促进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高浓度时抑制。萘污染对荆三棱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2)萘胁迫下植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程度通常小于光合速率的降低程度。萘污染对玉蝉花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影响明显。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mg/L萘溶液时,POD活性和MDA含量最大的是黑麦草;美人蕉、荆三棱、水葱、玉蝉花在20mg/L时达到最大;芦苇、香蒲在40mg/L时达到最大。(3)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植物体中萘富集量是不断增加的。萘溶液浓度为10mg/L时,萘富集量最大的是香蒲,为3.853μg/g;浓度为20mg/L和40mg/L时,黑麦草对萘的富集量最大,分别为4.670μg/g和5.130μg/g;浓度为80mg/L时,芦苇对萘的富集量最大,为5.273μg/g。水中萘的残留量随萘浓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加。各处理组萘残留量最小的植物分别为香蒲、香蒲、黑麦草、芦苇。这与植物体内中萘富集量基本对应。另外,植物的叶片大小、密度可能会影响萘的挥发,而且萘在植物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降解,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植物体的萘富集量和水中的萘残留量。(4)本实验中萘在七种植物体内各器官的分配规律相似,均为根中最多,叶中其次,茎中最少。可以明显的看出萘由根吸附以后通过茎传到叶中。但是随浓度的增大,不同植物对萘的传导能力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