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尚书》、《诗经》、《左传》、《论语》为文本依据,对其中出现的“敬”字做了穷尽性的研究和整理,以此来梳理“敬”观念在先秦时期的流变,以及在这种流变中所能看到的精神实质。之所以选择“敬”这个字是因为“敬”观念在先秦的思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礼记·曲礼》开篇即说“毋不敬”,但是就笔者所见,前人的研究并不充分,故而试图对此进行一番剖析。在文本的选取上,笔者本着穷尽性和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西周时的“敬”观念、《左传》中的“敬”观念、《论语》中的“敬”观念。
第一章通过对《尚书》中较为可靠的周初的12篇诰命和《诗经》中16首诗歌的研究,分类整理出了“敬”的十种含义。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敬天命”、“敬德”、“敬威仪”等几种。“敬”的这些含义体现出的是西周初期文化设计者们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人对于上天的敬畏和感激,其实质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于自身责任的担当。
第二章选取了最能代表春秋时代的特征和气质的《左传》进行研究,“敬”在《左传》中的含义较之于前代更加繁复。春秋时期的核心是“礼”,“礼”是一切行为的评价标准。因此,“敬天命”的观念不再占主要地位,而是强调一个君子在朝聘、会盟、祭祀等典礼中应该做到“敬”,以符合“礼”的规范。“敬”则是“礼”的核心,是所有德行的指归,若“不敬,将不免”,所以君子要时刻注意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言行能够合乎“礼”的要求。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敬他人的新观念。可以说,春秋时期的“敬”观念实质是一种恭敬庄重、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和君子所必需的道德评价标准。
第三章探讨《论语》中的“敬”,《论语》中讲“敬鬼神而远之”,故而多在现实人伦中言“敬”,“敬事”、“敬君上”、“敬父母他人”等观念成为孔子比较关注的话题。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而“敬”则是成仁的条件之一,一个能对他人存恭敬之心的人才能够做到更高一级的“爱人”。
“敬”的观念在孔子之后逐渐被“诚”所取代,《中庸》认为“天道即是诚道”,“不诚无物”。人需要做的是贯通天道或者说执行天道,将上天给予的本性从容中道的发挥出来就可以达至圣人的境界。文章最后顺及阐述了在先秦文献中所看到的中国理想人格形态,这一设计不仅成为几千年皂权社会的最高标准,有些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影响,是我们当代人依然要奉行的做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