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制度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两种方式,他们的冲突在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思想、理念,与后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控权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即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急需反垄断法来规制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消除市场障碍,建立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后发展国家的经济赶超迫切性,需要制定产业政策法,扶植、培育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促进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两种制度运用到某一个具体国家中就会产生冲突或矛盾。本课题从法治角度,提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的构建框架,以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本文主要对四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个问题,对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协调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两法存在冲突,即资源配置机制之间,规模经济与反垄断之间,过强政府干预的产业政策法与弱势的反垄断法之间,正义与利益价值层面之间的冲突;分析了两法可协调的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即有效竞争理论是经济协调基础,两法互动发展是最优的策略;两法都是社会本位法、两法可以衡平原则调和价值。第二个问题,对具体协调制度进行研究和评析。第二、三、四章将两法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六种协调制度,根据制度之间的相关性划分为三组,即事前协商和适用除外制度一组、卡特尔豁免和企业合并控制制度一组、部长特许制和美国反垄断和解制度一组;第五章则对全部协调制度加以总评述和评析。最后指出侧重反垄断法的协调制度;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法治程度设置协调制度;协调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反垄断运行机关的设置有着直接关系等内容,对构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个问题,对我国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冲突现状和当前中国协调制度进行评析。第六章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两法以产业政策法为主、反垄断法为辅的动态演变趋势,目前已造成一些弊端;在协调制度的立法方面,尽管有一些协调制度,但存在制定较粗陋、缺失事前协商制度等缺陷;在协调制度的具体实务方面,则是更多得通过宽松的合并控制制度为产业兼并重组政策服务,没有充分运用反垄断法的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监控产业兼并重组行为,没有灵活运用危机卡特尔、中小企业卡特尔等协调制度为当前经济服务。第四个问题,构建中国两法之协调制度。首先,第七章提出要完善产业政策立法,向创新驱动型产业政策法转型;以反垄断法为重设置中国制度的构想。其次,完善相应的具体协调制度,具体包括:提议设置事前协商制度;卡特尔豁免应依照一事一立原则,详细呈列每一个豁免事由的标准和程序;建议合并豁免制度应以列举式详解“社会公共利益”豁免事由。最后,建议赋予中国反垄断运行机关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够保证以反垄断法为重的协调制度的实现。
其他文献
软件需求工程的研究是通过与用户广泛地交流确定应用系统的目标,使目标软件最大地满足用户需求。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规模愈来愈大,软件需求愈来愈复杂,软件需求的获取与分析也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1年,共有机构网点5565家,从业人员5.3万人,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综合
脑卒中危害极大,目前是人类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且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每年有280万人新发生脑卒中,140万人死于脑卒中。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问题将日益严重,
<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是聚力的号角,创新则是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的源头活水。要在守正,贵在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铝土矿石和铁矿石的消耗量大幅度上升,国内铝土矿和铁矿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国内高铁铝土矿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
在现实生活中或雷达、无线通信、地震等技术应用中,许多信号具有非平稳的特性,且相位具有连续瞬时特征。多项式相位信号是处理该类信号最常见的一种模型,其检测和参数估计成为信
结合电力系统生产特性,深入分析了用户的边际用电成本.按负荷率对同一电压等级用户划分用户类别,以边际用电成本分摊系统供电成本责任,综合会计成本定价方法,构建了一种混合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时代变化了,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基本融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贫困的研究已经突破经济学视角而扩展到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贫困”成为一个“多维”的概念。贫困多维化的发展,使得贫困问题日益复杂多元,单
2009年4月7日,新华社全文转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进入新的时期,成为我国今后医改的重要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