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紧扣“积极心理学”这个关键视角,从“积极情绪空间”、“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两个点切入,对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进行调查并分析、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模式”。本文全面分析了引发儿童积极情绪的四类基础物质环境和九类基础情境,提出“一类积极情绪空间”、“二类积极情绪空间”和“应避免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巅峰积极情绪空间”、“巅峰消极情绪空间”。与此同时,从基本形态要素(形、色、质、量、场)和空间限定要素(水平限定、垂直限定)两个维度研究了“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并就收集的数据统计提炼出“一类积极属性”和“二类积极属性”。本文希望从积极心理学和建筑空间形态学角度,对儿童活动中心这一功能日趋名不副实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来实现对该类建筑空间形态策略的探求。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方法。第二章,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积极情绪空间”的概念,并对积极心理学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结合。第三章,分别从“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和“积极情绪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现有的该类建筑空间形态对儿童积极情绪的影响,以及具体的“积极情绪空间”细分类型。第四章,从基本形态要素和空间限定要素两个维度研究了“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并就收集的数据统计提炼出“一类积极属性”和“二类积极属性”。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结论,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模式”,并阐述其具体的形态模式语言。
其他文献
学位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场所。乡村聚落边界形态是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乡村聚落和外界自然的相互关系。本研究由
本文采用社会学领域的SIA(SOCIAL IMPACT ANALYSIS社会干预效果评价体系)和建筑学范围适用的POE(POST-OCCUPANCYEVALUATION使用后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对布达拉宫广场的变迁进
近年来,随城镇化浪潮的兴起,村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历史以来极为严峻的挑战时期。如今,农旅结合模式作为一种新事物不断出现在
城市是人类栖居的主要场所,其实体的形态和虚体的品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不只是经济的机器,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结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个人类文化的容器。  
在2010世博会在上海顺利召开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文化层面具体的研究世博建筑,揭示各个国家在2010世博会中用建筑表述自身地域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本文通过对寒冷地区标准通信机房的调研和分析,总给分析寒冷地区标准通信机房建筑特征——地处于寒冷地区,室内设备散热量非常大,机房无外窗,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散热,设备降温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由美国能源部主办的,全球高校参加的学生竞赛,竞赛中各参赛团队需要设计并实地建造一幢以太阳能为唯一能源的自给自足并能够与城市并网的高技术含量的高
学位
地铁因其运量巨大、能耗较低、不占用地面空间的优势,正在我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推行,成为极其重要的城市基础支撑设施。地铁除了本身的运输作用,地铁站与站点所在地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