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眼睛通向心智的桥梁——基于汉、英语料的跨文化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修辞表达,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域映射”。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蕴于身体,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生活经验,体现在语言表达之中。 本文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隐喻树形图”这一理论框架。该框架是一个由五个层次组成的等级图,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论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指导,系统考查了视觉器官、视觉物理条件(光线)、视觉行为等语料。研究发现,语料中词或习语的意义从视觉概念转化到了认知或情感领域。潜在于这些日常表达之中的概念隐喻是EYE IS MIND,其经验基础是视觉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感觉通路,人们通过视觉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源于眼睛”。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可以说隐喻是词义进化和延伸的理据,它连接起语言、思维和身体,架起了眼睛通向心智的桥梁。 通过进一步考查对比语料,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中的视觉隐喻表现出较大普遍性,同时也存在差异。共性表现在:(1)源域为经验相近词汇;(2)共享一系列概念隐喻;(3)投射均呈系统性;(4)其它概念隐喻参与视觉隐喻投射。差异表现在:(1)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或目标域空缺;(2)概念隐喻相同,隐喻表达分歧;(3)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相同,汉语和英语理解各异。这一发现印证了莱考夫(1993:245)的论点:“隐喻投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分布很广,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 这些共性和差异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们源于人类大致相同的生理心理结构、认知模式、经验基础、文化模式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变异。 本论文虽然希望通过对英汉视觉隐喻的管窥,对英汉视觉隐喻的认知动力和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予以合理全面的解释,从而能对对现代隐喻理论有所贡献,但还不可谬称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宏观角度来说,该论文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不足,研究结论对其它语言是否有普遍解释力还有待于更多、更具体的基于语料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来验证。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为进一步提高骨修复材料的骨诱导性能,引入了BaTiO_3压电涂层。首先,通过等离子喷涂法在Ti基体上制备羟基磷灰石(HA)、Ti-HA和Ti-HA-BaTiO_3这3种生物涂层;然后,采用正交试验
期刊
打断是医患会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医生和患者为了争夺话语权而产生的现象。本文以真实的医患会话为语料,以会话分析理论和非言语交际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医患会话中的
期刊
期刊
以1Cr18Ni9Ti、Ti-6Al-4V为金属基底,通过在B4C+Ti体系中引入CrO_3+Al铝热剂,调整反应体系绝热温度依次为3 193、3 282、3 290及3 473K,采用超重力场反应连接制备TiB_2-TiC/1
当今世界,文化于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都日益增强。中国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致力于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介绍到国外。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许多作品介绍到国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