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海平面变化的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198962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平面的时空变化反映了气候系统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对全球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LICOM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模式对动力海平面(DSL)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主要从海平面的全球、区域变化特征和变率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低分辨率LICOM3模式的评估结果表明LICOM3模式可以基本再现观测的全球平均热比容海平面(TSSL)和DSL变化特征。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SSL)的大部分变化是由上层0-700m的TSSL变化主导的,模式低估了观测的全球平均TSSL上升趋势。LICOM3能够模拟出大部分区域的DSL空间分布特征,模式与观测的偏差主要集中在热带东太平洋、西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ACC)区域。西边界流和ACC区域的偏差主要与模式分辨率有关,低分辨率模式无法刻画高纬中尺度涡旋活跃区域的DSL变化。模式模拟的热带东太平洋负趋势过强主要是由CORE-Ⅱ强迫场存在的趋势误差导致的。DSL的变化主要是由SSL的变化导致的,TSSL的变化决定着全球大部分区域SSL的变化。在大西洋,盐比容海平面(HSSL)的贡献与TSSL量级相当且相互补偿。除了北大西洋和南大洋外,上层0-700m的TSSL变化可大致反应整层的TSSL变化,与全球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其次,利用1958-2007年低分辨率LICOM3模式数据研究了DSL的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率,DSL不同时间段的分析结果表明LICOM3模式可以模拟出和卫星高度计时期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率,至少需要50年的数据才能分离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年代际变率对热带西太平洋DSL的长期趋势变化并无显著影响。DSL及其分量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的分析结果表明DSL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主要是由TSSL主导的,HSSL在副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上有所贡献,TSSL和HSSL的变率是由上层0-700米的变率决定的,上层海洋内部的大尺度平均平流和涡致输送共同决定了海洋三维温度和盐度的变率,进而决定了TSSL和HSSL的变率。
  接着,利用低分辨率LICOM2-L和高分辨率LICOM2-H模式分析了模式分辨率对DSL变化模拟的影响。模式分辨率对动力海平面变化模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西边界流和ACC等中尺度涡活跃的区域。对于全球变化特征,LICOM2-H相对于LICOM2-L的全球SSL变化幅度更大,两者的差别主要位于深海区域;对于区域变化特征,LICOM2-L和LICOM2-H都能模拟出和观测一致的DSL平均态和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LICOM2-H纬向平均的量值更接近观测,特别在高纬区域,LICOM2-H能够刻画出西边界流和ACC区域的中尺度特征;对于海平面变率,LICOM2-L和LICOM2-H在热带和中纬度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的空间分布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差别同样集中于西边界流和ACC区域,LICOM2-H相比LICOM2-L反映出了更多的变率信号。DSL的分解结果表明LICOM2-L和LICOM2-H变率差异的空间分布主要是由SSL决定的,TSSL和HSSL共同导致了大部分区域的DSL变率差异,而南大洋的DSL变率差异主要是由TSSL导致的。上层海洋0-700m的变率差异决定了大部分区域的整层海洋TSSL和HSSL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差异,而深层海洋对北大西洋长期趋势变率差异的贡献不可忽略。海洋热含量(OHC)收支方程的分析结果表明OHC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决定着TSSL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高低分辨率模式的变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率上,大尺度平均平流和涡致输送都对变率的差异有所贡献。
  最后,利用气候模式FGOALS-g3的通量异常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结果分析了热通量、淡水通量和动量通量扰动对DSL变化模拟的影响。对于全球变化特征,热通量扰动主导着FAFMIP试验全球平均海表面温度、全球体积平均温度、全球积分OHC、DSL空间标准差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最大值的变化,淡水通量扰动主导着全球平均海表面盐度和全球体积平均盐度的变化,动量通量扰动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对于区域变化特征,热通量扰动主导着FAFMIP试验DSL及其分量和OHC的空间分布变化,北大西洋DSL的经向偶极子结构主要是由热通量扰动导致的,动量通量扰动和热通量扰动一起决定了南大洋DSL的经向梯度变化,北极DSL的变化主要由淡水通量扰动引起的。对于海平面变率,动量通量、淡水通量和热通量扰动都对FAMFIP试验DSL的年际变率有所贡献。在年代际变率上,动量通量、淡水通量和热通量在不同区域的贡献不同。热通量扰动决定了DSL长期趋势的空间分布,动量通量和淡水通量的贡献相对较小。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性天气变化,是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方向。普遍认为北极海冰有可能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北半球天气和气候。此前研究多集中在北极海冰变化对平均环流的影响。大气阻塞作为中高纬度经典的大尺度经向环流,对中纬度天气变化有着直接影响,但大气阻塞对北极海冰融化如何响应目前尚不清楚。大气阻塞也被认为有可能加速北极海冰融化。因此,探究北极海冰与大气阻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预测中
热带地区东传的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大气变率之一,是连接天气与气候的桥梁。MJO通过热力强迫和遥相关对许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影响。MJO在海洋性大陆地区存在传播障碍现象,其对流能否传播穿过海洋性大陆决定了MJO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对MJO的模拟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模式普遍夸大了海洋性大陆地区MJO的传播障碍。本文首先评估了CMIP5模式对MJO的模拟能力,
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耦合过程存在于多时空尺度。局地陆面要素异常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可通过陆气反馈对更大时空尺度的大气变化产生影响,与干旱的增强和维持有密切关系,干旱给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然而,陆气耦合特征随时间尺度如何变化?天气尺度陆-气之间的水汽热力反馈过程与季节尺度干旱事件有何联系?季节性干旱过程中逐日局地反馈诱发的地表热力异常如何影响更长时间尺度自由大气的热力、动力过程?该影响
学位
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等五大圈层组成,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发展地球系统或气候系统数值模式,并对各圈层和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及其生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气候系统中,海洋和海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海洋环流和海冰的模拟能力是气候系统模式整体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论文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
学位
欧亚大陆人口众多,气候变异过程复杂,冬季气候异常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开展该地区冬季气候的变异机理研究、探寻潜在的预测因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利用罗格斯全球冰雪实验室(Rutgers Global Snow Laboratory)的北半球积雪数据、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表面气温和降水数据、ECMWF(European Cent
东亚冬季风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异常会导致寒潮、冰冻雨雪等灾害。因此,东亚冬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异特征及机制一直是中国大气科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为止,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化机理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大气—海洋—海冰—陆面等多圈层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自然外强迫因子(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等)对过去千年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然而,自然外强迫
Non-hydrostatic Icosahedral Atmospheric Model(NICAM)是日本发展的一个全球云解析模式,本文评估了NICAM.12版模拟试验对历史时期降水场气候特征的模拟性能,并分析了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未来降水可能变化的预估。同时对比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模拟结果,以探究云解析模式和其他气候模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水平格点插值对气候
学位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的气候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估算人类活动对流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气候水文领域研究的一个难点。围绕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水文过程变化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以黄河干流的兰州、河口、龙门、三门峡、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所控制六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地利用变化(LULCC)和人为取用水量(CWU)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观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并结合水文
学位
南亚地区人口稠密、生态环境脆弱,夏季风降水为当地提供了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南亚夏季风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影响着世界上超过十亿人口的生存生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增暖、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快速增加、局地农耕灌溉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等年代际变率模态也发生了明显的位相转换。外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气候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陆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之一,且植被覆盖面积广阔,其植被生长的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验证和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规律。春季和夏季是欧亚中高纬植被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本文采用气候动力学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欧亚中高纬春、夏季植被生长状况(Normalized Dif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