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范围吸脂中利多卡因毒性和液体管理的临床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多卡因在抽脂术中的安全和效果,并研究大范围吸脂(≥30%体表面积)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利多卡因的药代动力学,从利多卡因毒性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系统性评价吸脂手术中液体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在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经改良的液体管理方案的效果,从液体管理探讨大范围吸脂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 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及手工检索有关利多卡因和脂肪抽吸文献。对纳入研究做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使用R等统计软件对其做Meta分析;2 招募接受大范围吸脂患者,测量肿胀液注射完24小时内利多卡因和其代谢物(monoethylglycinexylidide,MEGX)的血药浓度并做药代动力学分析,评估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利多卡因毒性;3通过检索PubMed等数据库及手工检索有关脂肪抽吸、出血量、液体管理文献。对纳入研究做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使用统计软件做Meta分析;4采用自身对照随机单盲试验分别评估肿胀液温度和肿胀液留置时间对出血量的影响;分次注射抽吸和改良液体管理方案,并通过统计大范围吸脂患者围术期尿量、血乳酸值及生命体征来评估容量过量或不足的风险。研究结果1 贝叶斯Meta分析结果:利多卡因和其代谢物的血药峰值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3 μg/ml),利多卡因峰值时间在9.59(8.51-10.68)小时。此外,经典Meta分析结果为:应用辅助麻醉后,患者围术期两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差距(-0.19)比单纯肿胀麻醉组(2.12)小。2 在大范围吸脂中利多卡因峰值浓度1.71±0.49 μ g/mL出现在术后15.1±5.58小时;MEGX峰值浓度0.64±0.16μg/mL出现在注射后23.6±19.5h。利多卡因和其代谢物叠加的峰值浓度2.68±1.16μg/mL出现在注射后16h。3经典Meta分析结果:采用湿性技术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异(4.03g/L)要比超湿技术的差异(1.08g/L)大。液体管理的其他指标的贝叶斯Meta分析结果:血钠、血钾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高;围术期尿量最低限值大于1ml/Kg/H,说明循环容量充足且轻度过量。4肿胀液皮下留置时间0.5小时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肿胀液(37℃)组和(23℃)组出血量无差别,疼痛视觉评分无明显差距。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的患者在手术室、恢复室及病房的尿量平均值分别是1.35、2.31和1.41ml/kg/hour,血乳酸值均在正常偏低范围。结论:1 Meta分析结果表明利多卡因在肿胀麻醉中的用量即使超过药典推荐用量也非常安全;辅助麻醉可以缓解患者术中焦虑,减轻痛感。2与Meta分析结果相比,在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利多卡因峰值浓度增高,峰值时间延后,MEGX峰值浓度升高,但估算得到的药物吸收量并没有增加,说明分次注射抽吸可以有效减少利多卡因进入循环,且保证镇痛效果。此外,利多卡因清除相半衰期延长,利多卡因清除速度变慢,虽然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同时辅助静脉麻醉是安全的,但范围与利多卡因用量不宜再扩大或增加。3 Meta分析结果表明注吸比(注射物/吸出物)越大,出血量越少;在继往补液方案下,尿量分析显示循环容量充足且轻度过量,补液应减少,同时注意电解质等内环境的稳态。4肿胀液留置0.5小时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量,使用加热至37℃的肿胀液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在大范围吸脂结合分次注射抽吸中,患者在手术室、恢复室和病房的尿量与Meta分析结果持平,但静脉补液速度明显下降,且血乳酸值均在正常偏低水平。改良的补液方案和分次注射抽吸使接受大范围吸脂的患者循环容量充足,且有效降低补液量。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大容量、高速通信需求的增加,以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为代表的高阶调制格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然而,高阶调制信号对振幅和相位噪声更加敏感,传输过程中要求更高的光信噪比(Optical Signal-to-Noise Ratio,OSNR)。光放大器噪声和光纤非线性限制了光通信系统中长距离传输的容量和距离,全光再生技术成为减
第一部分内在能力、衰弱对社区高龄老人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比较背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重点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并通过外在支持促进个体残留功能的发挥,以避免跌倒、失能等不良事件发生。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IC)是个体的体力和脑力状态的总和。关于老年人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国内外研究报告多见于与
人类神经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且规模庞大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动力学行为与人类智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关于神经元或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成为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内容,而忆阻器因其独特的记忆特性、非易失性、与CMOS工艺兼容等优点,成为构造人工神经突触最理想的器件之一,其良好的非线性以及随机性成为构造非线性系统,产生丰富动力学行为的重要条件。为准确掌握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加快实现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人工智
近年来,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能吸引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石墨烯研究的快速发展,其他层状二维材料逐渐被发现并被深入研究。其中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s)由于其特殊的半导体性质和优异的光电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光学、储能、催化等方面。二硫化钼(MoS2)作为最典型的TMDCs材料之一,和石墨烯最大区别在于Mo
第一部分噪声性听力损失大鼠动态中枢功能重塑目的:听力损失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显著影响,然而神经重塑所涉及的脑区及其时空属性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综合利用多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技术,探究噪声性听力损失大鼠非听觉中枢功能重塑的模式及动态演化规律,尤其关注于听力损失后跨视听模态的功能重塑、听力损失认识损伤效应的潜在功能机制以及全脑复杂网络拓扑结构重组。方法:实验采用窄带高频噪声持续暴露(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炎症是引起其病理机制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多巴胺(Dopaminergic,DA)神经元变性缺失的重要因素[1-3]。目前常用的DA替代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针对其病理机制进行疾病修饰治疗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4-6]。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是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移动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促进了移动群智感知的快速发展。参与移动群智感知的用户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留下了大量的位置感知数据,能够用于智能交通、社会化推荐、城市动态感知等。这些群智感知位置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连接起来,构成了丰富的用户轨迹信息,为充分利用群体智慧获得用户兴趣偏好进行移动群智感知的个性化推荐,以及针对个人兴趣偏好和行人流量变化分析提供了可行性条件。然而,(1)传统的个性化路径推荐
自2011年高石1井钻获高产测试气流以来,高石梯地区灯影组气藏已经历了近10年的勘探开发,但目前仍然存在优质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储层预测结果与钻探效果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含硅质云岩岩石物理建模研究、AVO正演模拟研究及有效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储层基础地质特征,对研究区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在此之上分析了储层的宏观展布规律;然后在优化处理地
物联网弱终端追求对“万物”的普遍覆盖,多面向广泛环境感知、工业控制等应用场景,部署规模大,数量多,其设计和优化方向趋向于轻量化、低成本和低功耗,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性能以满足应用需要。然而,当前物联网弱终端的功耗优化中,由通信所导致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在通信原理及对应的通信芯片架构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仅依赖芯片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通信功耗难以实现显著的降低。而通信功耗在弱终端的总功耗中占绝大部分,如果
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也称肾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0年预计新诊断肾脏及肾盂肿瘤73750例,约占总体癌症诊断的4%。根治性手术是早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早期肾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患者往往会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多达30%的肾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转移。目前,早期肾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