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自由堕落》互文性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一颗明星,他凭借代表作《蝇王》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广泛关注与普遍喜爱。戈尔丁拥有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其众多小说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恶和宗教体验等主题的深切关注。《自由堕落》发表于1959年,是他的第四部小说作品。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探索自己何时何地失去自由并不可逆转地堕入罪恶的心路历程,展示了自我认知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内省。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过这部小说,但由于其在中国未获得像《蝇王》等代表作品的颇高关注度,所以相关解读尚属鲜见。本文尝试从小说的互文性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分别涉及《圣经》元素、戈尔丁其他小说作品、作家个人经历以及历史批评等四个方面的相应互文关系。本文结合互文性理论,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在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方面的精髓。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为:引言、主体部分四个章节和结论。引言首先介绍了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个人生平和其为英国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而简要概括了《自由堕落》的主要人物经历和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归纳了这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核心在于引入多种互文性文本解读小说的丰富内涵,凸显作家对于人类罪恶和生存状况的思考。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详细阐释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理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她是法国互文性理论研究的先锋,深受巴赫金对话性理论的影响。互文性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的文本都与历史、社会、意识相态等文化现象相互作用,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文本的并置来研究彼此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小说在主题方面与《圣经》元素的互文性关系。小说主人公萨米肉体与精神的堕落,对应着《创世纪》中“落下”一章中亚当与夏娃的原初堕落;同时萨米天真纯洁的童年时光也暗示着如伊甸园一般美好的存在。主人公对于自我认知的漫长求索恰好映射了他的堕落历程。他直接造成了女主人公贝雅特丽齐的悲剧命运,这一事件正是他苦苦追问的堕落起因。这一章明确了主人公失去自由、走向堕落的根源,突出了小说的堕落主题意义。第三章梳理了小说在“荒岛”模式和人物塑造方面与戈尔丁其他代表作品的互文性关系,参与解读的相关作品主要为《品彻·马丁》与《教堂塔尖》两部。第一部分讨论了时间断裂、空间隔绝和自我隔离,涉及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两方面的隔离对于揭秘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上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自由堕落》的女主人公,从作者对这位女性人物的塑造戏仿但丁作品中的贝雅特丽齐入手,归纳解读戈尔丁小说中若干女性人物角色,尤其是她们与戈尔丁传记中真实存在的女性玛丽·伊万丝的互文性关系。本章节着重展现这部小说对于作家一贯创作风格的发扬,以及人物塑造方面的独具匠心。第四章集中论述了小说在叙述上与史实的互文性关系,展现了个体生存状况与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关于萨米在生存信仰方面的选择,源于其自小所受教育在理性与宗教两方面的误导,使他成人后在不同社会“模式”冲突中表现出世界观树立的盲目与不确定。其次,小说中部分叙述情节与二战时的史实之间存在互文关系,暗示着戈尔丁对于人类生存状况和文明浩劫的深入探讨与思索。再次,第三部分对小说从元批评的角度进行虚构与现实之间互文关系的解读,激发读者在分析小说叙事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把握戈尔丁在这部小说中对于元小说的实验性尝试。结论部分指出,从互文性角度解读威廉·戈尔丁的《自由堕落》,目的在于体现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戈尔丁着眼于人类的自我封闭、沟通缺失、损害他者等个人中心主义问题,指出寻求个体责任感的迫切性。与此同时,小说中出现了凸显元小说元素的史实,探讨个体存在与社会历史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类生存状况和历史认知的批判性思考。本文肯定了从互文性角度解读文学文本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有助于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毋庸置疑,语气是日语语法中的一大难点。关于句末语气形式,中日两国诸多学者都做出了一些精辟的论述,但既往的研究对中日句末语气形式的对照研究则没有太多的涉及。 本文试图
期刊
多山地区的地质断层由于森林覆盖而不易发现,容易引起严重的地震灾害,2005年印度克什米尔大地震就是一个例子.
期刊
为了解南极威德尔海不同区域海冰形成过程,分析了2006年9—10月威德尔海海冰调查中的27支冰芯晶体并描述了冰芯反映的冰层形成过程;给出2支完整冰芯晶体照片和多边形晶体雪冰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