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与GPS地壳形变信息提取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iujiajia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科学计算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GPS技术在地壳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高精度、大尺度、多维的地壳形变监测数据。GPS资料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如地壳运动信息、地壳形变信息、各种噪声信息等等。所以,如何高效、快速的提取这些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从这种思路出发,首先进行高性能计算方法的研究,然后在GPS地壳形变信息提取中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前者为技术储备部分,主要对MPI并行计算的矩阵类和相关高性能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后者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对涉及到的大地测量知识进行阐述、对应变计算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对GPS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对区域地壳形变场进行分析。通过对高性能计算方法和GPS地壳形变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1)、高性能计算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并行计算中稠密矩阵问题的讨论,以矩阵求逆算法为例,介绍的全选主元并行算法和列选主元并行算法。当矩阵阶数为2500阶、进程数为8个时,两种算法的效率为0.7左右。同时介绍了PLAPACK软件包、PETSc软件包和TAO软件包等几个成熟的并行软件包.接下来,把并行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如应变场的计算过程、最小二乘配置时间序列信息提取过程等。通过并行方法的应用,使计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模拟应变计算过程中能够保证高效完成任务。2)、应变计算的不同方法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块体应变计算方法分析和大范围低频应变场计算方法分析。对于前者,通过利用李延兴公式、Savage公式和平面公式(高斯投影平面和兰勃脱投影平面)对模拟数据的应变计算,对比了不同参考面块体应变计算结果的差异。得到的初步结果是:随着区域的增大,平面结果与球面结果差异会逐渐增大,而与点位纬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大范围低频应变场计算方法的分析也是该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低频应变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多面函数应变计算方法和最小二乘配置球面方法,同时对球谐函数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对经纬度顺序进行了调整)。通过对模拟数据应变场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发现不同方法得到的应变场与理论值都非常接近,初步证明了几种方法在低频应变场计算过程中的有效性。3)、GPS时间序列分析首先,通过对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研究及其在GPS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提取了不同频段的信息。该方法的优势如下:理论的严密性及功能的完备性,同时完成滤波和插值操作。另外,该操作还可以作为谱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的预处理过程。其次,通过对GPS时间序列与地球自转关系的研究,发现它们在2004年存在同步趋势转折现象,同时研究了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变化而引起的惯性离心力变化情况。另外,给出了中国GPS连续站N分量转折情况的统计结果并讨论了GPS基线时间序列的转折情况。再次,通过对GPS时间序列空间信息分离方法的探讨,把块体运动分为刚性运动、应变贡献部分变形和非规则变形等。在对华北地区GPS连续站进行信息分离的基础上,发现各分量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差异,其中第一部分比重最大,其余两部分比重相当。从与地震孕育关系的角度看,应变贡献部分变形和非规则变形与地震孕育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它们反应了地震孕育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震前的快速形变过程。最后,采用GPS时间序列与其子样的相关系数作为指标对GPS时间序列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PS时间序列中有效信息部分是非常稳定的,即使只有10%的数据仍然能获得较好的分析结果,因此少量的数据缺失并不会影响GPS时间序列的分析。4)、区域地壳形变分析首先,对全球板块运动进行了分析,分析中采用了多面函数拟合法和欧拉模型方法。通过对板块边界运动及变形状态的分析,讨论了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其次,对中国大陆速度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2001年昆仑山地震的发生,应变场进行了动态调整。在面应变调整方面,以经度91度为界西部表现为张性,东部表现为压性。在最大剪应变方面,高值区表现了由西向东迁移的特性。最后,通过对区域变形场的研究,讨论了新疆地区和南北带地区应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其特性。
其他文献
俯冲带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循环系统,已有研究发现俯冲带内部中深源地震存在明显的分层,同时各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震源机制,特别体现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区域的中深源地震。其中中源地震(30~300 km)存在的双地震带可以用脱水脆化解释。角闪石在俯冲带区域含量丰富,结构复杂,开展角闪石族矿物脱水动力学对于理解俯冲带区域水的赋存和运移,以及探讨中源地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普通角闪石和透
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复杂地形、地震频发等特点,其地表变形机制、应力应变状态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地壳的变形是否连续?地表是否与地壳耦合?不同深度的地壳变形特征是否一致?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应变率场、构造应力场以及地震各向异性的三个研究方向出发,联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深度的构造变形机制。本文基于19
弹性回跳理论是地震产生的理论基础,位错理论是地表形变数值模拟与地震反演的理论依据,而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最早也是基于这两大理论。地震通常发生在岩石圈弹性层断层上,断层长期受到板块或活动地块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促使所产生的弹性应变能进行不断积累,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其本身能承受的界限时,断层就会发生破裂和滑动,破裂结束后两侧断层便回跳到受力平衡状态,断层上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得到释放。事实上,弹性应变能以多种形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发、受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全球地理分布上来看,我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且由于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原因,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同时对我国产生挤压,因此在板块运动的交界处成为了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带,也就是我国的几大地震带。破坏性的大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同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多,远超其它类型的自然灾害。
地貌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区域地貌的变形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构造活动与演化历史。太行山南段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处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区域,新生带以来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等俯冲的双重影响,构造活动强烈,对地貌具有控制作用,区域形成大规模的断陷活动,形成多期次层状地貌,发育一系列NNE向断裂,并构成一条显著的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发生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该地区长时间没有大震发生
定量研究矿物岩石中元素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压力、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对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和热演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稀有气体的俯冲作用在地质时期中地幔的原始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氦在地表和地球深部矿物中的扩散特征与封闭温度,对了解地震前兆信息及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氦的异常成因有重要意义,对了解成矿过程及规律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风能是世界上除水电外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它的存在减少了我们的经济受到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先进的控制算法能够显著提高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因此对风电机组优化控制的探索源源不断。论文提出了三种控制策略并在风电机组性能优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模糊控制算法(FCA)。它以受到风速波动影响转子转速为输入,采用推理方法调整叶片的桨距角,从而优化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当转子转速低于额定值时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是山西地堑系的重要部分,位于山西地堑系北端,属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以半地堑—地堑构造为主的拉张断陷区,发育多个地堑、半地堑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盆岭构造区。这些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将盆岭区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块。上地幔软流圈熔融物质的上涌造成了盆岭区的整体拉张环境,是造成盆地断陷、断块掀斜的深部动力学原因。目前,有关该区域地震构造方面的研
Py-FeO2、Py-FeOOH和ε-FeOOH是地幔及核幔边界的重要成分,也是地球深部的重要含水相矿物,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性演化特征对了解地幔物质组成和结构及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0-350GPa压力条件下Py-FeO2和Py-FeOOH以及0-170GPa压力条件下ε-FeOOH的晶体结构与弹性性质;分析了三种矿物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及ε-FeOOH结构中的
地震监测预报研究领域中,流体是识别构造带展布和活动的敏感组分,已有大量观测表明地震前出现土壤气或地下水溶解气体异常,但异常特征与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地质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了断裂带土壤气及地下水溶解气与区域构造分布及构造活动的关系。选取沉积盖层较厚、井泉分布较少,适合进行断裂带土壤气观测的唐山地区为分析断裂带土壤气受区域构造分布作用的研究区;同时以井泉分布较多,适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