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急性毒性和神经毒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二氧化钛(TiO2)因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各领域中应用日益扩大。纳米TiO2会通过废物降解、空气传输及食物链等方式进入生物体,然而目前国内外对纳米TiO2的经口毒性和吸入后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甚少。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论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索TiO2纳米颗粒对生物体潜在的负面效应,以利于纳米TiO2的安全应用。   论文在对不同尺度TiO2纳米颗粒的粒径、纯度、晶形、表面积和结构进行了充分表征后,首次研究了不同粒径(25 nm、80 nm和155 nm)TiO2颗粒对小鼠经口染毒的急性毒性。结果发现纳米TiO2没有引起小鼠明显的急性毒性;经口染毒的TiO2纳米颗粒的主要靶器官是肝和肾,并经肾脏排出体外。   论文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不同粒径TiO2纳米粒子经鼻黏膜吸收后对生物体脑和肺的损伤及潜在的神经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iO2颗粒经鼻黏膜吸收后能够经嗅神经通路到达嗅球及大脑中各分区,并引起嗅球和海马中神经元形态的病理改变;TiO2纳米颗粒使神经元呼吸功能受损,导致脑的氧化损伤,并通过对神经组织特异性损伤,引起兴奋性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影响大脑的正常病理和生理功能。实验揭示了具有表面活性的纳米颗粒可经嗅神经进入大脑并诱发相应的神经毒性效应。值得强调的是,海马中星形胶质细胞是纳米TiO2潜在的靶位点。   文献报道有些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然而通过对不同粒径TiO2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比较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尺寸和形状依赖性,这可能与TiO2材料物理化学性质本身或是与生物体自身的机制有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探索。
其他文献
量子计算和量子算法近年来研究进展非常迅速。随着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元件越做越小,集成电路技术现在正逼近其极限,传统的计算机结构必将有终结的一天,而且尽管计算机的
重昧物理,尤其是B物理,在检验标准模型、探索CP破坏的起源以及寻找新物理存在的迹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B介子衰变及其中的CP破坏的研究也就构成了当前比较活
M.L.Ter-Mikaelian于1969年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高能电子束通过晶体时在特定方向会产生参量X射线辐射(PXR),1985年成功地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近年来,PXR现象的应用研究较
学位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1924年,爱因斯坦将玻色关于电磁辐射的统计理论推广到了有质量玻色子,指出当玻色气体的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值以下时,会有宏观数量的
2001年发现的MgB材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材料。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它是一种以电声子相互作用为产生超导电性的主要机理的材料,或者说它是一种BCS超导电性的材
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具有成高安全性、低成本、资源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晶格结构中,聚阴离子(Si04)4-的Si-O键具有很强的结合力,使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该材料电子导电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较低,目前,关于Li2FeSiO4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导电率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有碳包覆、减小颗粒粒径、掺杂金属离子。掺
实用化高温超导线带材的交流损耗直接关系到高温超导装置的稳定性及其成本,只有当交流损耗足够小时,超导体的优势才会显现出来。因此研究高温超导线带材的交流损耗并提出减小交流损耗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高温超导体自场交流损耗测量装置,并分析了测量时的误差来源以及如何减小误差,使得该系统测量精度达到10-5W/m。其次,利用粉末套管技术(PIT)制备了Bi2212圆线的实验样品。研究了Bi系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ZnO和Eu2O3混合物作为溅射靶材,Ar气为工作气体,O_2气为反应气体,在硅(Si)衬底和蓝宝石(Al_2O_3)衬底上制备ZnO:Eu~(3+)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ZnO:Eu~(3+)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ZnO:Eu~(3+)薄膜的晶体结构Z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光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单光子探测就是基于光的量子性质,对光波的光
本论文介绍了自行设计和搭建的首台全国产化的能得到Si表面高质量原子分辨的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该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控制系统部分应用了作者发明的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