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西口这一历史过程可以说是山西、陕西北部人口的一个艰苦奋斗的移民史。山西、陕西北部的人口为了生计,不得不独自外出,丢弃家乡到口外来谋生。因此,走西口这一历史过程不仅为晋陕汉族人民打开了一条谋生的道路,而且也为内蒙古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经济的转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走西口这一移民的过程,主要是当地的主要流动人口进行自发性的移民,其特点是具有流动性。众多移入的人口造成了汉族、蒙古族之间对于当地资源的竞争,从而发生冲突。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互动之后,蒙汉两个族群形成了社会资源共享的共同体。汉族的移民从一名外来者逐渐的过渡到了本地人,而蒙古人民由于受到了很深的汉族文化影响,也逐渐的接受了汉族人民以及当地的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多种文化融合与交流下,彼此之间不仅在习俗上有了共同之处,通过文化的碰撞,也音乐文化上,在产生了一种蒙汉地区独有的音乐文化。在光绪末年时期,晋剧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土默川一带受到了当地人热烈的欢迎。蒙族戏剧首次出现在土默特旗,之后在绥远、包头地区得以兴盛发展。走西口移民在融入蒙古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西口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蛮汉调和小戏二人台的出现。对于二人台产生的情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产生于清代中后期是大家较为认可,它与山西晋陕山曲融合,形成了以蛮汉调、二人台为代表的走西口下的地域音乐文化。在本文中,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说明了走西口音乐文化的交融性,详细论述了走西口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和音乐本体等方面的交融性,从而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走西口这一历史过程对内蒙古音乐文化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多是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历史性研究。而对走西口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在演唱上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针对蒙汉地区音乐从声音、曲调、曲风、节奏、音调等诸多方面对西口文化所融合下形成的蛮汉调和二人台进行研究,同时深入挖掘这一历史情况所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化,从而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起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