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与CD的变化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南昌大学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rmation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BPC)值与川崎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与冠状动脉异常之间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三组:①KD治疗前组29例,又分两小组: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21例,未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8例;②KD治疗后组12例,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后复查组;③正常对照组15例。应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KD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阳性表达率;采用Sysmex-F-800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KD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的BPC值;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的心脏和冠状动脉。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以上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如方差齐用t检验,如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P、CD<,63>阳性表达率和BPC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②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的全血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和BPC值均高于未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其中CD<,62p>阳性表达率增高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CD<,63>阳性表达率和BPC值,均低于治疗前,前两者(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后者(BP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12例治疗后全血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和BPC值仍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KD患儿全血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及BPC值明显增高;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增高更加显著,其中以CD<,62p>阳性表达率增高最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剂量丙球(400mg/kg.d×5d)和阿斯匹林治疗后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但仍高于正常儿童。证实血小板活化过程参与了川崎病免疫性血管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因此在川崎病病程中动态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和BPC值,对KD的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检测CD<,62P>阳性表达率,对预测心脏和冠脉异常是否发生更具有价值。
其他文献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会议
期刊
学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cNo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0年至2005年,6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cNo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加对侧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53例,峡部加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例,全甲状腺切除术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Ⅵ区颈清扫术。根据UICC 2002年TNM分期按照年龄及肿块大小,讨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3年生存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