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及天基层析成像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层是上层大气中部分电离的区域,顶部电离层是F2层峰以上区域。顶部电离层向上连接于完全电离的磁层和等离子体层,向下是电离层F2层峰区域。顶部电离层处于两个主导物理过程机制不同的区域之间,对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十分重要。由于顶部电离层的观测数据相对较少,使得顶部电离层的变化特性及其主导物理机制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等离子体来源是地球磁层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受粒子沉降、对流电场等影响,电离层的部分离子会被加速并沿磁力线上行,被称为电离层离子上行(ion upflow)。离子上行是电离层-磁层耦合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部分上行的电离层离子能够沿开放磁力线逃逸到磁层,成为磁层等离子体的重要补充,并影响和调制磁层电动力学过程,甚至引发灾害性空间天气,磁暴和亚暴等。因此,研究控制电离层离子上行发生率和离子上行通量变化的因素对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之前的大多数研究工作观测到的高通量O+离子上行都发生在极光带附近较窄的区域。该区域的离子上行受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调制作用,可沿开放磁力线进入磁尾。在亚极光区(闭合磁力线区域)并没有观测到大通量离子上行事件。电离层整体离子上行的加速机制主要包括:发生在较低高度的离子增温与发生在顶部电离层的电子增温。电离层上行离子的源区高度,哪种加速机制对暴时电离层离子上行起主要贡献,还值得深入研究。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特征是空间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电子密度的起伏会对雷达信号造成延迟,影响高频通信和GPS定位的准确性。电离层F2层峰值附近及峰高以下区域的电子密度变化最受到关注的,测量手段非常多,而顶部电离层的观测手段相对有限。地面观测主要受台站覆盖区域和雷达高昂的观测成本限制。卫星原位测量虽然可获得所有纬度的连续数据,但只能提供卫星飞行高度的电子密度信息。低轨卫星TEC数据弥补了顶部电离层数据不足,电离层层析可以获得大范围电子密度结构。由于电离层F2层峰的电子密度远大于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地基层析容易受F2层峰电子密度的影响,天基层析能更好的反应顶部电离层的变化。然而,在利用低轨卫星TEC数据层析时,由于射线的共线性。较小的误差会造成结果很大的波动,如何提高解的稳定性。以往研究顶部电离层的演化过程多局限于场向结构,缺少纬向结构。由于低轨卫星TEC数据射线数量有限,主要应用于观测大尺度电离层现象,还缺乏对顶部电离层百公里尺度结构的观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结果包括:1.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特征的统计分析大量观测研究表明,电离层O+离子上行主要发生在极光带附近较窄的区域。离子上行特征表现出对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强烈的依赖特征。为了尽可能区分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影响,我们按地磁活动水平,将DMSP卫星在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F13和F15)及太阳活动低年(2007-2009年,F13;2007-2010年,F15)期间的SSIES离子漂移速度观测数据分为三组:地磁平静期(Kp<3),中等地磁扰动期(3≤Kp<5)和强地磁活动期(Kp≥5),分别统计分析了高纬日侧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特征的时空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日侧,除了广为接受的极尖/极隙区外,晨侧亚极光区存在通量相当的离子上行。主要研究结果包括:a)极尖/极隙区离子上行:极尖/极隙区是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的主要区域,该区上行离子沿开放磁力线进入磁尾;离子上行通量和太阳活动水平呈正相关;离子上行高发区随着地磁活动水平的上升向低纬度扩展,且高发区的纬度跨度呈增大趋势。b)晨侧亚极光区离子上行:除极尖/极隙区之外,高纬电离层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离子从晨侧亚极光区上行,沿闭合磁力线进入日侧等离子体边界层;太阳活动水平和地磁活动水平对晨侧亚极光区离子上行通量的影响不明显。2.暴时电离层离子上行加速机制和上行O+离子源区高度的研究电离层整体上行O+离子是磁层超热离子上行的离子源。离子增温、电子增温与电离层整体离子上行均表现出密切关联。摩擦加热引起的离子增温主要发生在较低电离层高度,而软电子沉降引起的电子增温主要发生在顶部电离层。因此,简单利用位于顶部电离层高度的DMSP卫星观测结果无法直接区分二者对暴时电离层离子上行的贡献。考虑到在离子上行源区通常会出现短时的O+密度耗空;相应的,在O+上行路径上会出现O+密度的增加。因此,考察离子上行期间O+密度的增加/耗空,可大致区分电离层离子上行的源区高度。结合DMSP卫星在磁暴期间观测到的离子/电子温度变化情况,可探讨暴时电离层离子上行的主要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a)在顶部电离层高度,我们观察到与磁暴期间离子上行相伴随的更多是O+密度耗空,这表明观测到的上行O+离子更多地源于顶部电离层高度。b)DMSP卫星在极区顶部电离层高度上频繁地观测到与离子上行相伴随的电子/离子增温,且电子增温发生的频率要远高于离子增温。结合顶部电离层与离子上行相伴随的O+密度耗空和电子增温,我们认为双极扩散增强在驱动暴时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3.天基层析成像的研究利用两颗伴飞Swarm A/C卫星搭载的双频GPS接收机获取的TEC数据,同时在两个卫星轨道平面内进行天基层析成像,实现对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的三维观测。在反演求解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水平矩阵H和垂直矩阵V刻画电子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实现更为宽松的空间约束,以提升对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响应能力;不同于以往将约束条件作用于整个区域,我们引入整体约束矩阵C以调节不同空间对电子密度相对变化的权重:在密度较大的区域,允许电子密度与模式的偏离更大;在密度较小的区域,施加的约束较强,以保证整体获得较为精确的反演结果。数值验证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对常见的观测误差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反演出的电子密度平均偏差优于10%。在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实测数据反演结果与第三方观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的可靠性。实测数据反演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不仅能够较好地重现顶部电离层子午向百公里级别的不规则结构,还能有效分辨纬向相隔约150km的两个卫星轨道平面的电子密度差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a)利用Swarm卫星GPS/TEC数据实现天基层析实现了顶部电离层的三维观测。b)数值验证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对常见的观测误差具有较强的包容性,验证了其解决病态问题的能力。c)在强磁暴期间,我们的方法不仅较好的重现了顶部电离层的百公里级场向不规则结构,而且能构区分纬向相隔约150km的两个卫星轨道平面电子密度的差异,表明我们的方法能够用于百公里尺度不规则结构观测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基础国情的地理空间框架,在许多应用领域里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提供现势性好、准确度高、内容完备的地形数据,都在大力加强DEM数据库的建设。我国进入“十二五”以来,提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联动更新,旨在对既有的1:5万、1:25万、1:100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更新。然而在
瓜伊科库蚊病毒(GCXV)属于Jingmen病毒组,是一种基因分节的正链RNA多分体病毒。它们的基因组具有与黄病毒属高度同源的核酸序列,一些学者根据其基因组信息,认为可以划入到黄病毒科,成为其中独特的一组。Jingmen病毒组的发现和建组比较晚、研究较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病毒的发现、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有关其编码蛋白的具体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对于RNA病毒来说,其基因组RNA有多个顺式作
细胞凋亡是一种发生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受到严格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负责消除不需要的细胞,在个体发育与衰老及防御病原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海灰翅夜蛾是一种食谱广泛的植食性昆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SL2细胞是来源于海灰翅夜蛾卵巢的细胞系,常用于昆虫杆状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Sf9细胞是草地贪夜蛾的卵巢细胞系。草地贪夜蛾和海灰翅夜蛾均属于鳞翅目昆虫,且亲缘关系相近。Ac MNPV感染SL2
随着越南农业灌溉需求的增长,水库工程对于国家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大坝一般采用传统方式设计,其遵照的技术规范仅针对水库的泄流和负荷进行核算,没有考虑各个工程项目对方案整体结构安全的影响。此外,由于自然因素的随机出现与不可控性,大坝结构安全评估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在当前有关越南水库工程安全的研究中,大多数大坝安全分析和评估未考虑各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不确定性特点。为此本文深入分析大坝安全事故特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引起婴幼儿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致患者死亡,对全球卫生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给家庭造成巨大负担。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RSV疫苗上市。上世纪60年代,福尔马林灭活RSV(Formalin-inactivated RS
在植物免疫中,含核苷酸结合位点且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site(NBS)and leucine-rich repeat(LRR)receptors),也称为NLRs蛋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依据NBS-LRR蛋白N端的不同,可以简单的将其分为RPW8-NBS-LRR(RNL)、CC-NBS-LRR(CNL)和TIR-NBS-LRR(TNL)蛋白。拟南
现行公共交通系统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为注重服务能力、效率的细化指标,多数公共交通发展纲要仅将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均等性、公平性作为宏观导则,评价体系中鲜有涉及服务公平程度的具体评价指标。这种宏观政策与具体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非常明确的释因,即对三个关键研究问题:何为公共交通系统公平评价研究的核心对象?该以怎样的公平理论指导此类评价研究?怎样的分配状态可以称为公平?仍未形成共识。本文将公共交通
基于长时段、广空间、多案例的观察发现:党内法规实施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均呈现一定的悖论现象。其中,学习环节,“形式化、走过场”的痼疾与“入脑入心”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位党内法规制度制定配套规定的具体化环节,制度文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复制同形”现象与“同实际结合”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执行环节,“虚置——强化”的周期性摇摆执行与“施治有序”的理想追求相矛盾。为何会存在这样的悖论现象?本研究以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手法、世界观、思维方式、叙事类型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魔幻叙事因其丰富、独特的叙事方式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叙事类型。本文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魔幻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主要理论视角,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及其拓展形态的代表作品的叙事学解析,提炼并分析了魔幻叙事的基本类型及其叙事功能。
突发E层(Es)是出现在电离层E层高度上电离增强的金属离子薄层,是中间层和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MLT)区域重要的物理过程。Es作为低电离层高度上的典型不规则体,其存在不仅受到下层大气的影响,而且与高电离层F层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突发E层不仅是低电离层与高电离层之间的连接纽带,也是表征中性大气和电离层、低电离层和高电离层相互耦合的重要现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