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项僵硬不适等。对于其治疗西医尚无明确对症药物及治疗方法,中医对其治疗也处在逐步摸索阶段,针灸、推拿、中药都有一定疗效,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机理,认为痰瘀阻滞是其重要病理机制;肝脾失调,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变部位在颈项部筋肉骨骼,久则涉及脑窍;病理变化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为肝脾失调,气血亏虚,实者为痰瘀阻滞,脑失所养。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不离虚、痰、瘀三方面因素。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通过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发现其在妇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诸多领域确有良效。当归芍药散加味是在其基础上赤、白芍同用,加炙甘草、葛根为主方。通过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等的比较,认为当归芍药散加味可以兼顾虚、痰、瘀三方面因素,既可以放松颈部肌肉组织,缓解僵硬疼痛诸证,又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起到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瘀止痛之功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大优势,并举临床案例说明。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注重中医辨证调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当归芍药散方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日常调护,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中国男排常喊的口号,但放在中国足球身上同样适用。中国足球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解决青少年足球人口问题,也就是如何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问题。随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发展报告(2015—2017)》的颁布,全国刮起了一阵足球热,但是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颁布,这一系列水土不服问题有希望得到解决,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会议
随着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户外运动成为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游戏场—当梯子遇到轮胎为例,通过分析户外运动实施的意义,指出在户外运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梯子与轮胎组合游戏,提高幼儿团队意识,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打造高效的幼儿教育。
一、活动背景自我园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以来,我们通过"同地异构""一物多玩"等活动形式,在重视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我园的操场、沥青路和小树林,废旧轮胎随处可见,这些在大人的眼里废弃的东西,在幼儿的眼里却成了宝贝。幼儿会根据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不同的玩法,有的自由滚动奔跑,有的在它上面跳来跳去,有的叠高爬山坡……幼儿是游戏的"主宰者",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践行《指南》,关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游戏、自主发展的机会,让幼儿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
一、活动背景1.活动由来。幼儿园里有几个长短不一、平缓不同的坡,幼儿喜欢在坡上奔跑、嬉戏。他们有许多玩法,如穿上自制服装在坡上跑,在坡上滚小球,和小球一起比赛,看谁跑得快。他们还给这些坡取名字"赛车坡""迷宫坡""小矮坡"……玩了一段时间,幼儿对最刺激、最有挑战的"赛车坡"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将小球、轮胎等玩具放在"赛车坡"上,
期刊
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甘肃越野赛突发事件为背景,对我国山地马拉松体育赛事风险的现实困境进行探讨,梳理制约体育赛事风险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为维护赛事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保障山地马拉松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应通过增强体育赛事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体育赛事突发应急体系、完善体育赛事承办准入机制、深入落实体育赛事风险评估等策略提高我国山地马拉松体育赛事风险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国产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国产操作系统航海保障应用软件开发的技术选型,并实践了通过跨平台开发工具Qt Creator在国产麒麟操作系统上海图平台的研制,可为其他航海保障软件国产化研制提供借鉴。
目的:探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3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血流
昼夜节律是最常见的一种生物节律,在哺乳动物中,许多行为和生理过程都表现出近似24 h为周期的昼夜节律变化,昼夜节律发生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计时器,即生物钟[1]。昼夜节律生物钟属于生物体内时间调控系统,是机体为了更好适应生存环境,在进化过程中自然条件下产生的[2]。昼夜节律分子反馈环路的核心部分是Clock/Bmal1组成的异二聚体,Bmal1是维持生物钟节律性振荡的关键基因,对维持24 h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