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关系变化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商业银行客户数量、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三个方面,探讨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收益产生的影响,为商业银行未来提升竞争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21世纪初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购物逐渐兴起,为实现网上商品交易完成,以贝宝(PayPal)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经过激烈的无序竞争与优胜劣汰,如今我国第三方支付已经以更为成熟的姿态迈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金方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低。对于网上客户的支付清算服务,第三方支付为提高便捷程度省略掉了跳转到银行支付界面的环节,在提供信用支付服务时也不再依赖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这就相当于隔断了商业银行与网上客户之间的交易往来,商业银行从被后台化变成被边缘化,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竞争性初步显现。  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依赖传统存贷利差实现利润增长的方式失去了原有优势,商业银行开始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在传统业务方面,商业银行试图调整客户结构,将目光投向中小微企业,来应对由于资本市场竞争导致的大客户的流失。在业务结构层面,商业银行需要寻求多元化发展,由于中间业务蕴藏着潜在利润空间,成为了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新方向。但是不论在中小微信贷业务方面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都将面对第三方支付这一强大竞争对手。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海量交易数据发挥出极大价值,第三方支付可以通过对中小微企业交易信息进行分析与监控,减少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有效控制违约风险。这使得传统中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难题得以解决,第三方支付在中小微信贷业务领域具有了极大优势。同时,第三方支付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例如推出理财产品、办理基金代销等,又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合并呈现了替代趋势。  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正在不断变化,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性在逐渐增强。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究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收益的角度来说,这种关系的变化实际上能否真正冲击到商业银行?其影响的机理又是什么?在如今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三方支付竞争优势将更加凸显的趋势之下,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假设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提出:(1)在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既表现出合作关系,又具有竞争特征的前提下,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收益的影响究竟如何?(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收益产生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即在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上有什么不同?(3)前面假设所得出的结论是否会因为银行性质不同而产生不同?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分别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这部分首先阐述了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国内文献,分别从第三方内涵、监管、发展和与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角度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有关商业银行收益的研究。之后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目前的国外研究状况,最后做了文献评述。  第三部分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收益的机理分析。首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其次介绍了我国第三方发展到历程与现状。最后重点进行了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收益的机理分析。  第四部分研究设计部分。研究设计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对样本的选取,本文选择了我国14家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于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共计445个样本。其次是变量的定义,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与样本商业银行资产额的比值衡量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作为核心的解释变量,另外解释变量的选取还包括净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商业银行性质。控制变量选取成本收入比、存贷比、权益乘数、不良贷款率、销售净利率、国内生产总值、同业拆借市场三个月利率。然后提出本文的四个假设。最后根据所提出的假设建立模型。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部分。对所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为深入研究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收益之间的关系作铺垫。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与建立的模型依次进行回归,得出实证结论。结果显示:(1)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目前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关系中的竞争程度要高于合作程度,第三方支付已然成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强大竞争对手。同时结果还表明存贷利差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目前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负向作用。(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降低了传统利息业务对银行收益的贡献程度。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净利差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说明了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具有较强竞争关系。(3)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的交互项显著为正,说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改变。(4)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性质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商业银行收益的冲击更大。为了进一步比对,按照银行性质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分类回归,结果显示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表现更为突出,对其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更大。另外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正面影响更强,这也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应当通过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的方式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击。  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所得结论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影响提出建议。然后分析了文章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指出未来可以进行改进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1)目前对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两大方面,一是从监管角度探讨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二是从竞争的角度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且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实证分析。本文选择从商业银行收益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到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并且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如此,本文还加入了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收益的机理分析,并将其设计入模型,通过实证进行了检验。(2)在现有文献中,关于第三方支付对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的很少,本文将商业银行性质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探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是否会因银行的性质不同而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探究第三方支付对不同性质银行收益的影响机理,按照银行性质对14家样本银行进行分组回归。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受第三方支付影响的差别。  本文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于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收益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拓展:(1)文中参考吴诗伟等人的做法,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与样本商业银行资产额的比值衡量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实际上是使用了流量与存量之比来作为实证分析中第三方支付这一解释变量。这主要局限在数据的可得性上,今后可以考虑将分母替换为商业银行某几类特定业务的交易规模,同样使用流量数据,结果应更具说服力。(2)第三方支付业务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因而也潜藏了一定风险,并可能通过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往来进而传导至商业银行。在衡量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收益影响时可以同时考虑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进而提出更全面的发展建议。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已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分支。图形图像知识是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和多媒体程序开发经验,阐述了图形图像的区别,分析了常用的图像保存格式,介绍了管理图片、转换图片格式的常用方法。
语言实验室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设施,通过分析数字化语言实验室设备常见故障的原因,归纳出不同故障的现象和排除方法。注重日常维护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就可以减少因设备问题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大股东的肆意“掏空”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败坏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因此洞悉大股东“掏空”的根源,探究大股东“掏空”行
伴随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加,使我国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建筑市场更是呈现较为严峻的竞争现状.施工企业若要在竞争市场占据主要地位,应以实现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需要对影响企业
文章阐述了多媒体教室远程中央控制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组成以及实现方法。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functions, components and implementati
粮食生产成本、汇率、自然灾害与食品需求的变化极易引发食品价格周期性上涨。我国人口基数大,食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可能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
ICM-105A是单片数字式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它具有640×480像素的传感器阵列(物理像素为650×490),以每秒钟1~30帧的速度逐次传输,而且每个像素上都覆盖了一个彩色滤色器,这就
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来实现的.着两个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还分析了全面
目的识别、分析某石油专用管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危害程度,评价其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企业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和改进职业卫生管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同时,媒体信息把关的难度也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新闻反转"已经成为公众舆论场上的一种新现象,一些"反转新闻"在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