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定位与选择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地理空间,滨海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周边海洋外交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海洋与外交合力共振的结晶,也是国际环境与中国国内形势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航海之后,民族国家开始“走向海洋”,人海关系逐步加强,海洋问题呈现出“外交化”趋势。全球海洋法律秩序的正负效应为海洋外交的兴起提供了规则基础和催化剂。海洋外交的兴起也是全球化时代外交向多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中国周边海洋权力格局的嬗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以及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为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兴起提供了外在动力。中国海洋思想的历史变迁,由陆向海的战略转型以及周边外交战略的调整是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兴起的内在驱动。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当以中国的利益诉求、资源基础和宏观战略为参照系,进行科学合理、灵活有限的目标定位。海洋维稳与维权,争取海洋合作与支持,和塑造周边海洋良好秩序是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主要目标。中国周边海洋外交以海洋友好外交、海洋合作外交和海洋预防性外交为主要实践形式,呈现出双边与多边并行、官方与民间并举、诱导与强制兼施的特征。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海洋权益得到战略性止损,南海问题回归正确轨道,周边海洋合作“双轨”推进。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在权力结构、制度进程以及观念信任三个维度均面临着现实难题。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权力困境来自于美国炮舰外交的制衡、东亚海权联盟体系的围堵以及西方海洋话语权的打压。海洋外交机制不足、海洋法律制度缺失以及海洋治理机制的“软法性”、复杂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制度层面制约着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域外海洋大国与周边海洋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不信任、海军实力的担忧以及海洋外交意图的猜疑极易增加海洋外交互动中的误解与误判,扩大“敌人意象”,掣肘海洋合作进程,长期阻碍中国周边海洋外交。未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从能力建设、战略布局以及推进路径三个层次着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周边海洋外交应注重统筹协调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海洋强制能力以及海洋法律外交能力的建设;中国周边海洋外交需依据不同海域力量对比和分野,做出轻重缓急、优先顺序的科学布局,坚持陆海统筹、海海联动的原则,实施固黄海、和南海、争东海和拓日本海的周边海洋外交战略布局。海洋外交制度建构,中美新型海洋关系建设以及周边海洋共同体的打造应是未来中国周边海洋外交的策略重心。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开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逐渐成为改革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尽管自2000年起理论界有关财政支出绩效的研究层出,各类公共支出的改革实践也在中国开
文章分析包头市供水系统现状,提高水质标准、加强饮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批判性话语分析(CDA)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它是分析政治语篇、新闻报道等的常用分析框架。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奥巴马的北京演讲进行了批判
<正>【核心聚敛】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文化转型与创新策略",文章指出:由于我们对班级文化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缺乏系统建构,未能有效地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
建国以来,中国行政区划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研究的整体理论层次、学科定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而研究中凸显的经济色彩,则表现出明显的导向偏差。行政区划与政府
朱鲁陶诗之争,是现代诗学一大公案。本文不满足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定性,更开辟“文化诗学之争”的新论域。朱光潜代表了“借西扬中”,而鲁迅则代表了“借中扬西”,其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治理效果。借鉴管理过程学派的有关思想,从计划确定力、
本文对英国和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意在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给予启示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模式较为成熟,而国内的创业教育还不够完善,在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果能够借鉴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那对于我国创业
<正>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是国家为全面了解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而统一组织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在以往普查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进一步查实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