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热带丘陵红壤区雨热资源丰富,物种繁多,但存在着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土壤贫瘠、病虫草害猖獗四大障碍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该区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喜湿、耐荫、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很大程度受到立地环境和茶园经营措施的支配,若管理不当,极易导致茶园生态失衡。探讨不同生物措施对茶树生理生态和生长的影响对指导该区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研究设在典型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湖南省长沙县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以常规管理茶园为对照,通过在茶园进行白三叶草间作和稻草覆盖连续5年的大田对比试验,探讨了两种生物措施对茶园的生态条件与茶树的生理生态特性、生长和茶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白三叶草间作与稻草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白三叶草具有很强的固氮作用,明显提高了N的含量,同时消耗了部分有效磷。 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三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cm、40~60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d和13d;间作白三叶草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的动态调控表现在:白三叶草和稻草通过在表层截流部分降水以及提升深层土壤的水分,显著地增加茶园土壤表层(0~20cm)和茶树生长关键时期(4~11月)的含水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不仅能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而且有效地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减轻了干旱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 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白三叶草间作和稻草覆盖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对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具有低温时增温、升温时降温、降温时保温及降低日较差、增强同一土层温度稳定性等综合动态调控作用,其调控效果表现出了0cm>5cm>10cm>15cm>20cm、13:00>19:00>7:00、降温>保温>增温、降温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和保温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