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包覆改性分散型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8229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储能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的待机时长以及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研制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是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硅材料因具有极高的嵌锂容量(4200m Ah/g),为商业化石墨负极理论容量的十倍以上,成为高容量负极的首选材料之一。但是,硅作为半导体其电子电导率低,且硅在脱嵌锂时产生的体积膨胀高达300%,造成电极材料粉化以及SEI膜的不断形成,导致电极的库仑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制约了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考虑到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将碳材料与硅复合,碳不仅可以改善硅负极材料的电子电导率,还可以缓冲硅嵌锂时的体积膨胀。鉴于此,本文选择采用不同的工艺将硅纳米线或者硅纳米颗粒与碳材料制备成分散型的复合材料,再通过碳包覆改性进一步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硅纳米线负极材料由于导电性差及体积效应带来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研究将硅纳米线、金属有机框架ZIF-67以及酚醛树脂原料通过液相共混、水浴蒸发和高温热解法,制备出了Si NWs/MOF@C复合负极材料,初步研究了三种原料的比例对硅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Si NWs/MOF@C材料中,当硅纳米线、ZIF-67以及酚醛树脂用量比例为3:1:3时,酚醛树脂衍生碳的包覆以及MOF衍生物的加入对改善硅负极的电导率以及减轻体积效应能达到最大的协同效应。此时,Si NWs/MOF@C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材料的可逆比容量可以维持在887.5 m Ah/g;在4000 m A/g的大电流密度下的可逆比容量为508.3m Ah/g,并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2)通过逐步优化工艺,最终采用压实块工艺和机械球磨,并结合二次碳包覆工艺制备出P-MG/Si@C复合材料。硅纳米颗粒在机械化学力的作用下负载在微晶石墨的表面,两者在酚醛衍生碳的包覆下,通过压实块工艺紧密结合;最终通过乙炔裂解碳包覆形成P-MG/Si@C。其中,机械球磨和压实块工艺可以使导电子电率低的硅与导电性良好的微晶石墨紧密结合,这种微观结构的变化通过影响材料比表面积、孔结构参数和电荷转移电阻,进而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而二次碳包覆不仅可以避免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还可以缓冲硅纳米材料在脱嵌锂时产生的体积膨胀,维持材料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MG/Si@C复合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其首次循环的可逆比容量为683.3 m Ah/g,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为659.2 m Ah/g,容量保持率高达96.48%;此外,在4 A/g大电流密度下测试,P-MG/Si@C的比容量可以维持在257.4 m Ah/g,并展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3)针对硅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差及首次库仑效率偏低,采用蔗糖和乙炔裂解碳二次包覆工艺包覆微晶石墨和硅纳米颗粒,制备出高首效的MG/Si@Cx-y复合负极材料。MG/Si@Cx-y材料中的双层碳包覆层可以有效缓冲硅的体积膨胀、减小材料的比表面积并避免硅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减少锂离子消耗生成不可逆产物的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MG/Si@Cx-y复合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在87%左右,而MG/Si@C3-20首效甚至高达87.9%。同时,研究中考察了微晶石墨和乙炔裂解碳包覆量对MG/Si@Cx-y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微晶石墨和硅用量比为3:1,且乙炔通入时间为20 min时,所制备的MG/Si@Cx-y在保持一定的循环稳定性时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材料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比容量可以维持在881.6 m Ah/g。
其他文献
微塑料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在水源水中大量检出。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有限,运用混凝-超滤工艺能显著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但膜污染问题始终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混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微塑料-腐殖酸-高岭土复合污染的模拟水样,从絮凝形态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该工艺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及其膜污染控制机理,阐释微塑料颗粒对滤饼结构与滤
有机微污染物(Micropollutants,MPs)在水环境中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它们在水环境中浓度较低,但结构稳定难降解和在食物链中易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且污水厂和净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原水中低浓度的有机微污染物,因此,研发出易实施、安全可靠、低成本又高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对有机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总量进行控制,使得环境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紫外高级
黄原酸脂重金属吸附剂通过与重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螯合产物,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然而,粉末状黄原酸脂吸附剂在处理废水中存在易分散、难分离、难回收等诟病。特别是以聚氨酯为原料制备的黄原酸脂,由于其疏水性导致其在水处理当中并不常见。因此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改性聚氨酯,通过与多孔轻质地质聚合物负载得到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HG-MPs)。此外,通过对改性聚氨酯以及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的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千米级的悬索桥和斜拉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国将建造更大跨度的桥梁,然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桥梁结构刚度越来越小,面临着严峻的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为了保证桥梁的颤振稳定性和静风稳定性并增加桥梁结构的交通运载能力,意大利墨西拿大桥首次提出三分体式钢箱梁设计方案,我国新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和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同样采用三分体
近年来,水体频发的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使供水水质下降,还会导致蓝藻成为水中的优势物种而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同时,蓝藻会向水中释放有毒有害的藻毒素,如神经毒素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明显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然而,水处理中的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去除DAB,致使水中残留的DAB与消毒工艺中的消毒剂反应,生成各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或者其他生命体在其生存过程中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二次代谢物质。它们都具有抑制和干扰人体各种生物细胞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对人类及野生动物细菌的感染。我国实际上是最早开始利用四环素的国家,其中盐酸四环素(TC-H)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抗生素。水中的TC-H很难自然分解,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它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大大降低四环素的作用。因此,四环素的有效管理一直是一个亟待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威胁。在这些重金属中,镉(Cd)是最危险的重金属之一,因为它具有高毒性和生物利用率。关于Cd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其中纳米零价铁(n ZVI)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成熟,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原位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植物修复由于其经济、环保的优势也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关于
污泥,作为污水的各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活动的多样化,其产量也逐渐增加。污泥本身成分复杂,组成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考虑到安全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污泥的无害化和减量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利用污泥制备污泥生物炭(SSBC)来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剂已经成为一种提升污泥价值并减少其处理处置成本的资源化利用手段。但是,因为SSBC本身的官能团含量少、比表面积不
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多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都需要海量标签数据的支撑,这带来了昂贵且费时的数据标注问题。因此,如何在大量没有标记的数据中学习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迁移学习中的领域自适应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领域自适应通过将具有丰富标记数据的数据集(源域)的知识传递到标签稀缺或不可用的数据集(目标域)中,来构建具有跨域识别能力
大跨度斜拉桥的建造近些年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斜拉桥阻尼较低,在风荷载作用下,斜拉桥的拉索与主梁都容易产生风致涡激振动,影响斜拉桥的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对某大跨度斜拉桥的风洞节段模型试验,对主梁的涡激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某长江大桥的健康监测,对桥址处的风特性及拉索涡激振动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拉索的正弦激励与环境激励振动数据,应用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拉索的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本文主要工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