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利资源治理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套灌区(后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境内,总土地面积1784万亩,由保尔陶勒盖、后套、三湖河三个灌域组成。河套灌区有2000多年发展历史,是一个古老引黄灌区,历史久远,经历断续开发,灌溉逐步扩大,是中国最大粮仓之一和全国三大灌区之一。但是经历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无序开发,到共和国成立初期,灌溉面积仅剩300万亩左右,而且由于设施简陋,无坝多口自流引水,灌溉保证率低,常受洪涝灾害之苦,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河套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治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了总于渠,扩建了排水骨干工程,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自流灌溉的历史;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过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重点进行了以排水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土壤盐碱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工程网络初具规模,灌区排灌条件和土壤种植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并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发展到900万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灌区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亿斤,牧业、林业、渔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沿黄经济带的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合理使用、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和节约保护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促进河套地区农牧业、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套水资源治理的经验教训,新时期河套地区水资源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生态限制,水资源分配计划应考虑流域内环境用水需求和新增用途。为此,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探索产业之间和不同产业间水权出售和租赁的有效途径,供水定价要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二是应该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推广渠道衬砌、节水灌溉、田间节水管理技术,加大科技节水的宣传力度,加强灌区水权效益运行管理和农田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三是大力发展灌区干渠水电发展,大力发展灌区中小型水电,促进农村“以电代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工程,减少生态灾难。五是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尽早启动中水供水工程,将农业排水加以综合利用,使水资源得到再生利用。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根据不同资料来源的冬麦生育期所能指示的气候意义,建立了该要素某一时段内连续的物候序列,以此反映明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冷暖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洪武初期、弘治、正德年
期刊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本文以18至19世纪澳门内港地区华人社区发展为题考察18至19世纪内港地区,北湾和浅滩华人聚落形成、社群组织发展与变化,以及1849年后,华人生活转变的过程。自16世纪中叶,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