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SCC-Ag在宫颈癌辅助诊治及预后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了解血清SCC-Ag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探讨血清SCC-Ag在宫颈癌辅助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治疗经石蜡病理确诊的宫颈癌病例119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病例325例及健康妇女病例69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及血清SCC-Ag浓度,比较血清SCC-Ag浓度在宫颈癌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率的差异;分析HPV感染组和无HPV感染组血清SCC-Ag水平的差异;比较宫颈鳞癌组、非鳞癌类型宫颈癌组和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健康妇女病例)血清SCC-Ag阳性率差异,寻找诊断最佳临界值;比较资料齐全患者手术及放化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的差异:了解部分资料完整病例预后情况,寻找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判断宫颈癌预后风险的最佳SCC-Ag临界值。   结果:   1、血清SCC-Ag对于宫颈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320%和90.10%,其对用于宫颈癌辅助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45ug/L。   2、治疗前不同血清SCC-Ag水平在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   3、106例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及264例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血清。SCC-Ag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   4、宫颈HPV感染组与无HPV感染组血清SCC-Ag水平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   5、治疗前血清SCC-Ag浓度用于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估计宫颈癌预后风险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15ug/L和12.1ug/L。   6、治疗前血清SCC-Ag阳性的同步放化疗患者经规范的同步放化疗,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治疗后3个月转阴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而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转阴率则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宫颈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其血清学水平随宫颈癌临床分期的提高、肿瘤直径的增大及浸润间质程度的加深而呈增加趋势,并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可用于预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辅助评估预后。目前尚未发现血清SCC-Ag水平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机会性感染有关。
其他文献
我们灵山宫一、二队,有人口244人,劳力118个,耕地面积519亩,其中水旱田79亩,坡地440亩,这些坡地全属红土高旱坡地,水源缺乏,生产条件较差。历年来冬春干旱严重,甘蔗植期往往
讨论了燃料型减压塔的实时质量模型的建立方法,在一些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将减压塔分为若干塔段,建立了燃料型减压塔的分段集中模型。该模型在塔处于过渡过程时仍有较高的工程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我们新店大队深揭猛批“四人帮”,理直气壮抓生产。认真贯彻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战胜了低温、干旱和后
本文分别介绍了VC-6045数字存贮示波器与IBM-PC微型计算机和MCS-51单片机的通讯。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VC-6045 digital storage oscilloscope and IBM-PC microco
第一部分呼吸触发、自由呼吸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在正常肾脏及肾脏局灶性病变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正常肾脏及肾脏局灶性病变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图像
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发展,科学种田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各地引进种植的小麦品种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在某些单位由于管理不严,操作不细,混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就向我
据印度农科所试验,在普通土壤条件下,小麦施用硫酸铜,能显著增产.施用方法有三种。 1.在土壤中施。每亩施1斤硫酸铜,亩产608斤,较不施铜的对照麦田增产约16%。 2.叶面喷施。
一、冬前狠管从出苗到越冬,主要是营养生长,就是分蘗、盘根、长苗。主攻目标是促根、增蘗、壮苗、安全越冬,打下丰产基础。冬前狠抓“三普”(普遍追肥、浇水、锄麦)“一偏”
目的:   通过研究特应性体质与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的相关性,以便更合理的应用FeNO测定来指导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1年
为了解决早稻烂秧问题,近年来,我们搞了18个防止早稻烂秧试验,初步摸到了门路,解决了育秧中存在的问题,使烂秧率从20—30%下降到5—15%,保住了良种,抢上了季节,为早稻增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