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邦德战争三部曲中的暴力意象及其战争伦理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是20世纪英国著名左翼戏剧家之一,其作品以先锋性、激进性和极端性在英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中迸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邦德的戏剧创作多以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社会政治制度中存在的毁灭性矛盾和工人阶级文化的需求等作为主题,通过对暴力意象的描写来反映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人性和社会伦理进行探讨。在幼年时期,邦德曾经历过二战期间德军飞机的轰炸,残酷的战争体验给他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创伤。随后,他在英国军队服役的经历再度让他意识到战争中存在着无处不在的暴力。细读邦德的作品可以发现,战争作为一种暴力形式在其中频繁出现,表现了邦德对战争的厌恶及其伦理认知。目前,邦德戏剧中的暴力现象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鲜有学者从战争这一暴力形式探讨邦德的反战思想和战争伦理意识。因而,本文选取爱德华·邦德的《红、黑与无知》、《伟大的和平》和《罐头人类》这三部以核战争为背景的戏剧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借助暴力意象描写和正义战争论对邦德戏剧中的反战思想和战争伦理意识进行探索。
  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爱德华·邦德及其主要作品,包括其戏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暴力叙事和正义战争论等方面。第二章对《红、黑与无知》中的极权政治下的暴力进行分析,讨论了战争的正义伦理。第三章对《伟大的和平》中的作战方式进行分析,探索了核武器作为暴力手段的使用伦理。第四章对《罐头人类》中暴力战争后的责任划分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战后责任是正义战争的伦理要求。第五章结合历史背景和邦德个人的成长经历,挖掘了邦德创作战争三部曲的动因和社会意义。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论文指出:通过在戏剧中进行与战争相关的暴力书写,邦德对战争的厌恶态度和对战争的伦理思考得以展现,在他看来,就开战目的而言,以侵略为借口发动的暴力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有违伦理;就作战方式伦理而言,战争手段必须与正义的战争目的相一致,不可滥用核武器等具有毁灭性的暴力手段屠杀平民;就战后责任伦理而言,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战争带来的仇恨与愤怒随之消失,和平和安定的环境需要恢复,参战者的身份不同,对应的责任也不相同。从邦德的战争暴力和伦理书写可以看出他对于反对战争、重构人性、追求和平的呼唤,展现了他对于社会普通群体的深切人文关怀及其反战思想。
其他文献
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提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他国的新闻媒体如何呈现中国形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其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不容忽视。本研究聚焦印尼媒体,具体以印尼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为例,探究该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  研究以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作为分析理论框架。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语言评价人和事物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英国当前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斩获诸多各类文学奖项,擅长以细腻而尖锐的文笔勾画现代人的焦虑和人性的扭曲。他的小说《阿姆斯特丹》在1998年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作品着眼英国的精英阶层,讲述了克利夫和弗农这对身居高位的好友由志同道合到间生嫌隙,最终相互残杀的悲剧。他们原本出于对死亡的忧虑定下了为彼此安乐死的协定,但随着两人事业相继受挫,他们的友情逐渐瓦解,
学位
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2001)是杰出的美国南方短篇小说家,她的不少短篇小说获得了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和欧·亨利奖。以往韦尔蒂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技巧、神话原型、地方性和女性形象,目前运用范畴化理论分析她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不多。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识活动。原型和偏离是范畴化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原型是偏离的前提,定位事物的起源,偏离突破范畴界限,是变化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江西省作为旅游大省之一,除了青山绿水外,还富有极具文化韵味的特色旅游景区,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总结为“五个千年”旅游景点。经初步调查,这五个景区的旅游文本翻译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景区的形象,阻碍了文化传播,有待改善。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途径的翻译研究,是21世纪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新提出的一个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选择。  “五个千年”旅游
戏剧,是文本与舞台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具有文学特征,也具有舞台表演特性。正因如此,戏剧翻译较之于其他文学翻译,更为复杂,致使其在翻译领域中受到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步入研究者视野,近十年间,更是掀起了翻译学研究的新势头。得益于此,戏剧翻译走出了“文本忠实”论争,即戏剧翻译是否应忠于原作,还是服务于目的文本,步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即关注到了戏剧翻译应考虑到舞台表演所需,提出了戏剧翻
学位
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在她的作品中,死亡书写反复出现,是展开故事情节、体现女性生存状况、建构女性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浮现》、《强盗新娘》和《盲刺客》是阿特伍德具有典型和丰富的死亡书写的作品,同时又与女性相关,然而学者们对其中的死亡书写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这三部小说作为研究文本。  阿特伍德表达的生命意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对于死亡的见解不
领属概念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因而领属结构也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领属结构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领属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汉语普通话入手,对领属标记“的”字的隐现、领属结构谓词隐含等现象进行过全面且细致的探讨。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以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领属结构的构成方式进行过描写和分析。常德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其领属结构既与汉语普通话有共同之处,也有其
学位
作为东西方戏剧文学的并世双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夸张修辞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夸张注重主观情意的畅发,故而从修辞心理视角出发研究汤莎戏剧中夸张修辞的表达与接受的过程及其修辞效果,对于探索戏剧语言、人物和主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以汤莎戏剧《牡丹亭》《紫钗记》《哈姆莱特》《李尔王》为语料,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汤莎戏剧中有哪些夸张修辞,其语言形式和特点如何?(2)汤莎戏剧的夸张修辞表达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被誉为东西方戏剧的“双子星”,两人的戏剧作品自问世以来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演不衰,享誉世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丰富而生动的修辞语言经过两位戏剧大师精心设计与安排,反映出剧作家深邃的戏剧美学思想。反复修辞是汤莎戏剧中使用频繁、让人印象深刻的修辞格,非常适合作为探索汤莎戏剧语言奥秘的切入点。本研究以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奥赛罗》中的反复修辞为主要语料,对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门罗首次作出长篇小说尝试的小说集,它包含八个相互联系的短篇故事:《弗莱兹路》、《活体的继承者》、《伊达公主》、《信仰之年》、《变迁和仪式》、《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洗礼》、《尾声:摄影师》,讲述了黛尔从孩童到成人,最终成为作家的故事。关于这部小说集,国内外学者大都从女性主义和叙事角度进行研究,忽略文本中可能性空间的解读。  阈界是具有过渡性、模糊性和可能性的动态空间,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