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伊朗民族政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朗国家形成之初,多民族的现实一直存在于其历史发展之中,并对其国家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妥善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成为伊朗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伊朗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渠道之一,在19世纪之前多位统治者的努力下,伊朗的统一国家意识逐渐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社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国内变革,在巴列维王朝两代君主,以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治下,伊朗的少数民族的身份逐渐从民族分离主义因素转换变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民族问题作为伊朗国家的重要问题要求伊朗的政府给予其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的政治与文化诉求要求政府实施适当的民族政策。本文以20世纪伊朗政府所实施的民族政策为主线,期间贯穿伊朗多民族国家统一构建线索,探讨在伊朗国家转型时期各个统治者针对伊朗国情所实施的民族政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论部分主要对20世纪以来的伊朗统治者对伊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进行叙述和分析,正文部分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追溯了从古代帝国到恺加王朝时期伊朗国家的民族构成与基本状况,伊朗的多民族国家的情况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也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为了使其更好地为这篇文章服务,本章包含了长时期内国家对伊朗少数民族的态度,和其在伊朗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逐渐形成与强化。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伊朗从近代封建君主独裁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过程中的巴列维王朝时期两代君主:礼萨汗和穆罕默德·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朗少数民族生存状态的改变。从礼萨·汗到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统治,基本结束了伊朗的部落自治和混乱状态,礼萨·汗统治时期的暴力镇压与强制定居政策以及延续到小巴列维时期的重新安置政策和白色革命对伊朗部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伊朗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自巴列维王朝覆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建立起共和国后的少数民族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依旧存在着问题,少数民族的不满依旧存在,法律上的政策与实际的现实存在将少数民族群体和伊朗的主体民族割离开来,在信息通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少数民族的被剥夺感增加,政府的非发展性控制政策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其尝试性的改革也经常被宗教因素打乱,在这种情况中,伊朗国家仍然处于相对统一的状况,其对伊朗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可见一斑。通过对20世纪以来伊朗巴列维王朝、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对伊朗的少数民族问题所实施的政策和手段研究表明,在复杂的民族问题一直存在的国家现实之下,政权的更迭会导致某些少数民族问题的抬头,在民族和宗教因素的双重影响和作用下,伊朗的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针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需要多样而灵活。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稳定和发展离不开统一国家意识的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上所述,伊朗的多民族、多宗教作为交叉杂糅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当权者的统治政策,也使得伊朗的民族问题不同于其他的多民族国家,解决伊朗国家目前的困境,所有政策的最终走向应该通过强化国家认同而削弱民族身份认同,本文以伊朗国家的历史发展为主轴,梳理各个重要时期伊朗政府的民族政策,将其与伊朗国家一直以来存在的国家意识构建联系起来,探究各个时期所实施的民族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思考伊朗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障碍与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以麻栗坡龙树脚苗族作为研究对象,从血缘观念、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等方面系统阐述龙树脚苗族的亲属制度及其表现。本文由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七个部分组成。绪论由研究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田野点简介、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五个部分组成,介绍了本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章对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发掘在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血缘观念与亲属关系,通过龙树脚村的婚姻案例分析,提炼龙树脚苗族婚姻类型和
在少数民族村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探讨是值得切入的窗口之一。本文选取云南昌宁县帕旭、芒石寨为调查点,探讨其近年来发生的由传统封闭到开放再到回归的变迁过程,以及背后的因素。本文认为传统社会资源是回归的支撑力量,村寨在抵抗了现代性风险的基础上凝聚、再造了新的认同形态,并在此展现出“本土性现代化”的实践特征。本文以村寨发展过程中,项目制为主的国家力量介入为转型节点。在此之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反法西斯国家关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罗斯福提出以6月14日为“联合国日”,不仅向美国国旗致敬,更向反法西斯诸国国旗致敬,这得到同盟国的一致赞同。“联合国日”的诞生,是战争危局下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团结的象征,成为中外开展外交互动的重要契机。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日”的机会,通过纪念庆典、广播致电、“联合国旗游行”、舆论宣传、游艺活动等方式,与英、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柑橘带的核心区,是我国最适宜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截止2019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2.2万公顷和295万吨,产值近300亿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明珠。近些年来,橘农误认为施肥量高则产量高,盲目施肥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磷肥施用量高、土壤磷素累积量高、碳磷比失衡、环境风险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特别是有机磷)周转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加重三峡库区水
碳氮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碳氮循环也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机氮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氮组分含量易受到土壤类型、耕作管理模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丰度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以重庆地区典型的紫色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铜(Cu)、锌(Zn)、铁(Fe)、锰(Mn)、硼(B)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清晰掌握其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重庆市采集的479个耕地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硼在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
硝化作用是氮(N)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最终产物都是微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又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或者厌氧氨氧化过程造成氮气(N2)挥发或者硝态氮的淋洗方式而导致损失。所以研究硝化作用过程对提高土壤的氮肥利用率及降低氮素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硝化作用是由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
三峡库区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逐年恶化,对库区及长江下游人民生产发展、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造成极大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点源污染如企业排污点、城市排水口等受到较好的控制,而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的罪魁祸首,如何科学防治库区农业非点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03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后水体的流速变缓,自净能力降低,如若不采取措施,会加剧库区的水质污染,从而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
目前许多果园仍然采用清耕管理模式,导致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如何提高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能够向土壤输送丰富的有机碳源,起到培肥地力,固碳减排的作用。但绿肥作物覆盖时间、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绿肥类型和果园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仍不清楚;绿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果园系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首先
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