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医疗众筹语篇人际意义实现对比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著名的众筹公众号“水滴公益”和美国著名的众筹网站“www.gofundme.com”里面的重病类别中各选取20篇作为本文的语料库。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在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三方面,借助对数似然率这一统计工具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人际意义在中英医疗众筹语篇中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两者在实现人际意义上的异同点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人际意义是如何在中英医疗众筹语篇中有效地实现的?(2)中英医疗众筹语篇中人际意义实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3)导致中英医疗众筹语篇人际意义实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有哪些?研究发现,中英文医疗众筹语篇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且不同点的差异性较显著。首先,在语气系统里,陈述句在两者中的使用频率最高。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语篇中,写者都常使用陈述句来描述病人的基本信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病人的情况。而不同点在于:中文医疗众筹语篇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疑问句,其间接地表达了写者强烈的情感,吸引读者的兴趣并激起其同情心;英文医疗众筹语篇则倾向于使用相对较多的祈使句和感叹句,且祈使句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氛围,让读者有参与感;感叹句则主要用来表达写者强烈的感情和对读者的感谢。其次,在情态系统中,高值情态操作词在两者中的使用频率最低。不同点在于:中文医疗众筹语篇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低值情态操作词而英文医疗众筹语篇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中值情态操作词。低值情态操作词提供了一个比较礼貌柔和的语境,而中值情态操作词主要可以帮助体现家人之间的爱。第三,在人称系统中,两者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至于人称代词,整体而言中文医疗众筹语篇使用得更少。两者使用分布的情况是:中文医疗众筹语篇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得更多,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增加了语篇内容的可靠性;第二人称代词在两者中的使用频率最低,其主要用来指读者,帮助缩小读者和写者的心理距离,并且中文医疗众筹语篇比英文医疗众筹语篇使用更少的第二人称代词;英文医疗众筹语篇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使用让语篇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并让读者得到全面的信息。同时本文会以众筹语篇的语言特点、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以上结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析背后的原因,例如不确定性规避,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以及大权力距离和小权利距离。希望本文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众筹语篇的写作有所启示,同时为功能语言学的运用拓宽研究领域。
其他文献
从1921年第一部新闻事件改编电影《阎瑞生》到近几年的电影创作,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完成了对“空间”的自发复刻到自觉表现的转变,这其实是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在转向类型化、商业化过程中的创作策略与经济策略,而电影的类型化与商业化都离不开对观众心理的精确解读。那么,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如何通过“空间生产”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影像空间如何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与现实认知?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影经历里观众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建设,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在文艺领域,国家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打造了一支包含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文艺工作者的工人阶级文艺大军,号召广大知识分子作家深入工厂、车间进行文学创作,同时扶持一线工人学习文学写作,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潮。胡万春是在上海工业基地成长起来的工人作家,享受着国家对工人培养的政策福利,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从
从实地取景“拍”电影到棚内合成“做”电影,数字特效技术深刻影响了当今电影的发展。在这其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使电影表演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根据角色的五官、身材等体貌特征判断这一角色由哪位演员扮演。但在塑造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这些依据都被技术窜改了,演员从台前走向幕后,观众无法从银幕中得知是谁在表演。电影在使用动作捕捉技术之前通过定格动画、特效化妆、机械模型等物理特效实体拍摄虚拟角色。从
莎士比亚将他对人类忘恩负义本性的追寻融入到《李尔王》与《雅典的泰门》的创作中。李尔、葛罗斯特、泰门屈从于谄媚之言而对逆耳忠言恼羞成怒,他们纵曲枉直的结果则是自身命运的急转直下。对三人悲剧成因的探讨会发现,他们不幸的根源在于视野及认知的局限。由于对“人”认识有限,主人公轻信看似忠贞实则心怀不轨的献媚者,而误解竭力揭露真相的忠贞者。本文借助于福柯的“认识价”,试图探讨人物对同一言行截然不同的解读。三人
学位
现代汉语“和”类虚词包括“连、同、跟、和、共”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大都兼有连、介两种词性,而在“和”类虚词中,虚词“和”的连、介词性判定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学者已分别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虚词“和”介、连词性的区分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句法测试手段、语义特征对虚词“和”的词性做出区分,以及对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虚词“和”的词性进行判定;但虚词“和”在补语、状语、定语等其他句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