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土体“膜模型”本构关系的试验与理论分析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体是由岩石不断风化形成的颗粒性材料。物理风化使土体从块石到黏粒跨越约5个数量级,表现出明显的几何跨尺度特性;化学风化使土体从原生矿物到次生矿物种类繁多,表现出明显的矿物组成多样性。这些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成分不相同的颗粒堆积成孔隙形状不一、空间结构复杂的自然土体。因此土体具有典型的颗粒性、多相性、结构性、跨尺度性及非均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土体表现出独特的工程特性。由土颗粒粒径几何大小、矿物组成差异引起的颗粒表面效应及界面效应即为土体的尺度效应。本文从土体颗粒的矿物成分、几何尺度两方面出发,建立了综合微重比土体能量尺度划分方法,揭示了土体多尺度特点的根本原因,并以能量尺度方法为基础建立了能同时反映土体微观离散颗粒属性与宏观连续介质属性的基体“膜”-增强颗粒土体尺度模型(“膜模型”)并推导了“膜模型”本构方程。然后通过直剪试验及三轴试验分析了“膜模型”土体在剪切荷载和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受力变形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还采用CT扫描分析了“膜模型”土体在三轴试验过程中内部结构变化情况。最后在“膜模型”单元上讨论了“膜模型”本构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及影响并与三轴试验结果对照验证了“膜模型”本构方程的合理性。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及过程,本文主要得到了一下研究成果:(1)颗粒的几何尺度及矿物种类都能引起颗粒界面效应和表面效应,是土体尺度特性的根本内因,综合微重比能量尺度划分方法考虑了以上因素,建立了土体多尺度性质划分的新标准。采用综合微重比能量尺度方法对土体类别划分时,综合微重比相同的土体Ip指数一致性更高。综合微重比能量尺度划分方法为划分基体材料和增强颗粒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膜模型”土体的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及“膜模型”单元理论计算结果都表明体分比对土体强影响最显著:填充状态时,随着基体的体分比增加,“膜模型”土体的抗剪强度及三轴屈服应力增大;填满状态时,随着增强颗粒体分比增加,“膜模型”土体的抗剪强度值及三轴屈服应力值也不断增大。体分比还会影响“膜模型”土体的结构变化,使土体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硬化或软化现象。理论计算表明:体分比与荷载调整系数几乎成线性关系,体分比变化会同时影响“膜模型”单元体积以及荷载调整系数,两者的综合作用表现为随着增强颗粒的体分比增加,“膜模型”单元应力的理论计算值也不断增大。(3)“膜模型”土体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增强颗粒与基体材料对土体抗剪强度的贡献形式不同:增强颗粒主要为土体提供内摩擦效应;而基体主要为土体提供粘聚效应。增强颗粒体分比增加时,“膜模型”土体的内摩擦角φ逐渐增加;基体体分比增加时,“膜模型”土体的粘聚力c值先增大后逐渐减小。(4)“膜模型”土体直剪试验、三轴试验以及“膜模型”单元理论计算结果都表明增强颗粒粒径d对土体强度影响不明显。相同应变条件下,单个颗粒的d越大,颗粒的转动力矩、赫兹接触力及弹簧接触力越大,但是体分比一定时d越大颗粒数目越小,对颗粒群取统计值后,表现为增强颗粒d对土体强度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基体弹簧力、增强颗粒接触力与d成2次方关系,而单元截面积也与d成2次方关系,因此将合力表示成应力时,d的变化对“膜模型”单元的应力计算值影响不明显。(5)在处理CT扫描图像进行接触颗粒筛选时,“盒子”搜索法及边界域预判法能将计算量较少到原来的20%左右。(6)“膜模型”土体CT扫描结果表明三轴试验过程中土体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膜模型”土体内部结构参数(CN,S增-增、S增-基)的变化趋势表明:轴向应变较小时土样被压缩,体积变小;轴向应变增大时,颗粒转动导致土体出现鼓胀现象,鼓胀区域内颗粒间接触作用变弱,因此在加载过程中CN、S增-增、S增-基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7)“膜模型”本构方程能实现对土体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时应力-应变曲线的全过程准确预测。荷载作用时“膜模型”土体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增强颗粒的赫兹接触力与基体弹簧力对抗力合力的贡献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当将荷载调整系数表示成能反映土体结构变化的函数形式时,“膜模型”本构方程能实现土对体应力-应变曲线的全过程准确预测。
其他文献
3D打印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三维几何对象制造及复制的新技术,在个性化及功能化制造应用中越发普及。根据产品定制需求不同,3D打印可分为功能性3D打印与彩色3D打印,且前者因与国家战略匹配紧密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多。近年来,彩色3D打印在民生应用中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文化创意、科普教育、服饰艺术、品牌3D营销及餐饮食品等亟需颜色精确再现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受制于颜色再现精度挑战,当前这些彩色3D打印应用在全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可应用于平板显示、汽车尾灯、照明以及医疗健康等诸多场景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则由于活性层的光学吸收系数大、吸收光谱范围宽、易于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空穴注入/传输材料(HI/HT materials)广泛应用于OLEDs和PSCs等光电器件中。作为阳极界面层,HI/HT materials的基本作用是促进空穴从阳极注入并传输到OLED器件的发光
目前,锂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均已成为有效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其中,电极材料的研发是推动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锂离子和锌离子存储体系中层状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钼基材料、钒基材料以及碳基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NaVMoO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首次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益于Na VMo O6材料稳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针对降尿酸的药物大多具有毒副作用,且体外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效率低或评价活性与机体差异大等问题。食源性功能因子具有天然活性,且副作用小等优点日渐显现。本文以食源性肽、黄酮降尿酸为导向,基于稳定分化的三维类器官体系,构建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高效筛选与评价降尿
随着柔性电子器件在智能化和便携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和高性能的电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化学电池使用寿命短,需频繁充电或者更换电池才能维持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转。同时其含有锂、钴和有毒电解液等物质废弃后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收集装置,纳米发电机具有柔韧性、便携化和小型化等优点,能够将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成为实现便携式自供能电子设备的理想手段之一。但是纳米
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是中国建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保护城市与建筑遗产、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开办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的学府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日益构建起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体系,确立了多个特色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信息
含硫、硒高分子作为新一代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在自修复、贵金属回收、高折光指数材料、光电材料和癌症诊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但因合成方法及原料有限,限制了含硫、硒高分子在材料科学中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多组分聚合因具有操作简单、反应高效、原子经济、产物结构多样等优势而备受高分子化学家的关注;而硫族单质(单质硫、单质硒)作为合成含硫、硒聚合物直接、简单、安全的单体来源,是高分子化学家们合成含硫、
含油废水是主要的水污染物之一,其油水分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废水中的乳化油粒径较小(2O3微粉为原料,玉米粉为造孔剂,在1550℃烧成后制备了成本低、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优异的多孔氧化铝-莫来石支撑体。研究结果表明,Al2O3/SiO2比的增加有利于莫来石的形成,形成的柱状莫来石富铝且属于正交晶型。提高烧成温度有利于增加支撑体中莫来石的含量,但也会降低其孔隙率。随着Al2O3/SiO2比和玉米粉添加
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心肌缺血的早期检测是实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甚至避免持续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梗死,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心电图虽然是目前诊断心肌缺血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临床手段,但临床中许多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仍表现正常或大致正常。基于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早期准确检测仍是心血管病领域重要且困难的问题。心电动力学图(Cardiodynamicsgram,CDG)是我们近年来提
生成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必要前提,路径覆盖测试用例自动生成(ATCG-PC)作为一种智能化软件测试技术,是提高软件测试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ATCG-PC可视为一个大规模黑盒优化问题,其高效求解算法研究对于软件工程与优化算法领域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针对测试用例生成面向分支覆盖或更低覆盖标准、测试用例生成效率低、求解速度慢、缺乏可解释性、需要人工辅助这些痛点逐一展开研究。研究从路径覆盖测试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