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多雌蕊性状发生的分子机理及与其相关联基因的功能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花器官的正常发育和数量对小麦的产量和繁殖系数至关重要。普通小麦的花具有固定数量的花器官,但在一些突变体中,花器官的数量也会增加。多雌蕊小麦MA是一种自然突变的小麦材料,一般具有2-3个雌蕊,而其他花器官数目不变。大部分增加的雌蕊具有正常功能,经过授粉后能够发育形成正常的籽粒,这使得多雌蕊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在生产上,如能将多雌蕊小麦应用到杂交小麦制种中,很可能会有效地大幅度提高杂交小麦的繁殖系数、降低制种成本,有力地推动杂交小麦的应用发展,最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与此同时,如果能够锁定多雌蕊小麦相关联基因,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多雌蕊小麦形成的机理,将会极大丰富小麦花发育研究的相关理论。因此,本研究将小麦多雌蕊亲本MA和正常小麦77(2)进行多轮置换回交,创制出了一套多雌蕊小麦近等基因系Mu77(2)和77(2)。然后通过对MA、Mu77(2)和77(2)等材料的幼穗进行一系列研究分析,包括表型分析、蛋白组学分析、转录组学分析、生长素含量分析、以及关联基因的功能挖掘等,我们从分子层面上揭示了小麦多雌蕊性状发生的潜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研究中,通过扫描电镜等表型分析手段并结合干细胞标记基因的定量分析,证实了多雌蕊小麦中的副雌蕊起源于主雌蕊的心皮原基和浆片原基之间额外积累的干细胞。相比较于正常小麦的花分生组织,多雌蕊小麦的花分生组织的尺寸并没有明显的增大,且在主雌蕊心皮起始阶段,多雌蕊小麦的小花分生组织中仍存在额外有活性的干细胞积累。据此,我们认为花分生组织中干细胞活性的无法正常终止是引起小麦多雌蕊性状发生的重要原因。多雌蕊小麦的一个小花里一般含有2-3个雌蕊,同时其他花器官的数量并没有改变,区别于小麦中心皮化的现象。副雌蕊的发育要落后于主雌蕊,在发育上顺序为第五轮花器官。大部分后发育的副雌蕊具有正常功能,经过授粉也能发育成正常的籽粒,这使得多雌蕊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除了雌蕊数目增加外,部分多雌蕊小麦的柱头个数也增多。2.通过比较近等基因系Mu77(2)和77(2)幼穗的蛋白组表达轮廓,识别了334个可能与多雌蕊小麦形成和发育有关的差异丰度的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细胞内参与翻译、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代谢过程。Ta HUA2,Ta RF2a,Ta CHR12和Ta HEN2等四个蛋白的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它们可能参与调控小麦花分生组织中干细胞的活性。Ta HUA2和Ta HEN2在多雌蕊小麦中的低表达丰度也表明在小麦中可能存在类似于拟南芥中的AG途径,能够适时终止小麦花分生组织干细胞的活性。蛋白组学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表型分析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花器官数量的调控提供了可能的候选基因。3.通过比较近等基因系Mu77(2)和77(2)幼穗的转录表达轮廓,识别了204个可能与多雌蕊小麦形成和发育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碳代谢、乙醛酸酯和二羧酸酯代谢、过氧化物酶体、植物激素信号传导、m RNA监测途径和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途径。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生长素信号途径中,其中的一个基因Ta ARF11在多雌蕊小麦中显示了明显低的表达水平。此外,一系列q PCR结果也显示,Ta ARF11在多雌蕊小麦中具有异常低的表达水平,而且其表达水平与多雌蕊性状相关联。进一步分析显示,Ta ARF11-D在多雌蕊小麦中表达量也异常的低,是引起Ta ARF11总表达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合前人QTL定位结果,我们将Ta ARF11-D确定为与多雌蕊性状相关联的重要的候选基因。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IAA含量在MA、Mu77(2)和77(2)的幼穗中差异积累。以上这些结果表明生长素和生长素信号对于维持小麦稳定的花器官数量是必要的。4.研究证实Ta ARF11是一个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因子。在拟南芥中过表达Ta ARF11能够促进叶片、根、茎、花蕾和分枝等器官的发育。但是过表达Ta ARF11并不能直接抑制花器官的发育,也并不能减少花器官的数量。Ta KNOX1的同源基因STM在过表达拟南芥叶片和花序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干细胞标记基因Ta KNOX1的启动子上含有一个保守的生长素响应元件,研究也显示Ta KNOX1能够负响应生长素信号。Ta KNOX1在多雌蕊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与Ta ARF11的表达趋势明显相反,而且我们的研究也证实Ta ARF11并不能直接结合到Ta KNOX1基因的启动子上,表明Ta ARF11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抑制Ta KNOX1的表达进而调节干细胞活性,维持小麦花器官数量的稳定。
其他文献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农林害虫。该虫分布广,寄主多,适应能力及繁殖能力强,对多种作物均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尤其是棉花、大豆、烟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目前对斜纹夜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常规药剂药效差,其幼虫也普遍产生抗药性,为该虫的防治造成极大的困难。昆虫行为是昆虫为更好的适应环境而
学位
赤螨科Erythraeidae隶属于蜱螨亚纲Acari、绒螨目Trombidiformes,是赤螨总科Erythraeoidea的重要科级单元,迄今世界已知62属、850余种。该科属、种的证据标本十分复杂:30属基于幼螨标本描述,18属基于成螨标本描述,14属幼螨和成螨标本有描述;580余种基于幼螨描述,47种基于成螨和幼螨描述。该科的另一特点是单种属和寡种属(少于10种)多:单种属27个,其中1
学位
超级电容器既具有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兼具高功率密度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镍基硫化物因具有高理论容量而被广泛研究。由于单一相的镍基硫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坍塌,使得镍基硫化物电极循环稳定性较差;其次是工作电压窗口较低(被限制在0.3-0.7 V),导致了较低的能量密度。因此致力于开发镍基硫化物复合材料的同时,引入杂元素来扩宽材料的电压窗口,从而提高
学位
芫菁科昆虫因体内含有斑蝥素,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资源。随着斑蝥类药物在治疗皮肤病、水肿病、狂犬病及多种癌症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对斑蝥素药源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野生芫菁仍是药用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主要来源,而且野生芫菁资源有限和斑蝥素的人工合成条件苛刻。芫菁规模化人工养殖是解决斑蝥素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但因其特殊的复变态生活史和滞育时间较长特性,制约了该类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扁角
学位
凹距飞虱族Tropidocephalin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morpha、飞虱科Delphacidae、飞虱亚科Delphacinae,是飞虱亚科中的第二大类群。该族昆虫世界性分布,以东洋界种类最为丰富,中国是凹距飞虱族种类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已报道37属192种,中国23属113种。该族昆虫取食禾本科植物,多数种
学位
苹果(Malus pumila)因其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一直深受人们青睐,但因苹果内部品质参差不齐而易导致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等问题,例如生产者的品牌效益受损,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加工者的加工品质无法保障,影响成品销售标准,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高品质且安全可靠的苹果产品,因此需要对苹果品质进行检测研究。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
学位
光是植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来源,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的增加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而过强光照会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的迸发,从而对植物生长造成损害。强光下植物体内活性氧调控分子机理的研究对于蔬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适应强光逆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高光效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BAK1是一个多功能的植物类受体激酶,在植物感知胞外信号,调控生长发育,免疫抗病等路径发挥重要功能。BAK1以及其同源基因BKK1的功能缺失双突变
学位
葡萄是世界上重要的果树之一,果实可用于鲜食、酿酒、制干和制汁等,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生产上,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 L.)栽培广泛但抗病性差,尤其不抗葡萄霜霉病。中国具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鉴定中国野生葡萄中高抗霜霉病的葡萄种质,对葡萄抗霜霉病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通过分泌效应因子来调控寄主的免疫反应,因此解析葡萄霜霉菌效应因子的
学位
杂种优势作为一种遗传育种的途径,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改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化学杂交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是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化学杀雄剂的使用免去了人工去雄的复杂过程,使研究者可以更加快捷的组配优势组合,以选育出优良的杂交品种供生产应用,因此该技术成为育种家青睬的一项新技术。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另一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因其不育性既易保持又易恢
学位
番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调控功能,也对作物的农艺性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强度,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改进品质、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油菜素内酯与位于植物细胞膜上受体BRI1(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