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不合理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发展趋势也逐渐呈现新的方式。本文站在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与居民对其需求的角度,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主客观两方面的适宜性进行研究分析,构建城市公共空间适宜性规划体系框架。 首先,本文将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理论与人对空间的感知相关理论相结合,提出民生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适宜性的概念模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适宜性包括基于居民满意度的主观适宜性和基于空间访问量的客观适宜性。其中,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城市规划提供宏观理论支持,人对空间主观感知相关理论为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主观适宜性提供理论依据,人对空间客观表现相关理论为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客观适宜性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民生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丰富和补充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适宜性基础研究。 接下来,本文研究主观适宜性规划特征,即从主观适宜性角度研究居民的需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将居民满意度作为核心,构建居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模型。通过对该部分模型应用的研究,更全面的诠释居民对于已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情况的满意程度,并将这些主观需求直观地反映在空间的实际特征上。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对北京市昌平区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适宜性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居民满意的来源,由路径系数得出主观适宜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然后,本文研究客观适宜性规划特征,即从客观适宜性角度研究居民的需求。本文选择形象直观的ArcGIS直接叠加法,选取叠加因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通过对叠加因子的数据统计与ArcGIS10.2的叠加分析可知,北京市昌平区城市公园空间访问量的主要关联因子是空间结构、与道路交通的耦合、与住宅区的耦合。设施完备、质量好的空间设施;功能划区合理多样或具有特色的空间结构;在道路缓冲区800米范围内;在住宅小区缓冲区1000米区域内,这些都是客观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点。同时,通过其他未关联成功的叠加因子可知,公共空间的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而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内的设施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最后,本文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适宜性规划框架建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整体把握。城市公共空间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属于中微观规划。空间区位属于宏观规划。该框架为民生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适宜性规划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