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史怀古诗词传释研究——话语还原和传播细流考察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ng4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宋代咏史怀古诗和词的传释接受活动的整体研究,一直少有人关注。融合诗和词的历史题材从阐释学和传播接受的视角进行的探讨也比较少。拙文在这方面是一个尝试性的研究。目的是转换研究的思维习惯,从作者研究的主体观照转为读者为中心的阐释话语的接受史研究。但这不是单纯的传播接受探索,它的真正重心在于还原,这种还原研究包含多重的探讨目标,首先是对文人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阐释话语本身的还原,梳理辨析其传释的整体特质,其次是对士大夫话语传释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心态的还原,如政治解读的探索,士大夫道德价值支配的历史观念对作品的曲解和道德认定的习惯态度。再次是对咏史怀古诗词作品传播细节的考释还原,如对一些名篇佳作如苏轼赤壁词的传播过程的探索。对传释上的“诗案”纷争的流播细节作还原式的研究。此外,就是对古人传释之道的还原,这包括对阅读态度和接受方式及阐释思想的接近。这种还原的写作原则是惯穿全文的核心精神。同时,融合诗词的咏史怀古作品为一体,同时又时时注意他们之间的微妙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是本文的重要思路。   宋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颇为特别的时期,文人士大夫占据了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主体,他们过着诗酒风流,悠闲自得,嗜学好古的书斋生涯,留心于考古和读史。这样就自然发生了对历史解释活动的浓厚兴趣。文学和历史交融一体。唐代的咏史怀古诗篇虽然已经不少,且多优秀之作,如宋人多喜欢的杜牧、李商隐等的名篇佳作。但是唐人还没有太注意去说诗论词,尤少于对咏史怀古诗的解释活动。因此可以说,宋代不仅是本朝历史题材诗词的传释接受活动的自觉繁荣时期,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咏史怀古诗和词的传释话语的自觉和繁荣的时代。宋代有关咏史与怀古的诗歌的解释活动不仅远远超过前代,就是明清两代也难以望其项背。宋代咏史怀古诗词的传释接受活动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枢纽地位。研究宋代宋代咏史怀古诗词传释活动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文人的阐释活动及其文化心态。二是读者的阅读情况。三是作品传播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传释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过程,如流淌的水,它绝不仅仅是书斋里的评诗论艺那么简单。全文共分六章,其实可以视为四个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向。第一章和第二章相当于对宋代咏史怀古传释接受活动特质和传释发展过程的整体关注。不过这两章虽照顾史的线索梳理,但主要的叙述视点是放在论述传释者对咏史怀古诗和词两个方面最独特的解释特质。诸如宋人的诗用史评和史取诗语,文人阐释“诗案”的发生和纷争,它对传释理解的推动作用。而“自释其意”的解释心态尤其可以看出文人们那种阐释的欲望。细致描绘梳理宋代最主要的诗话、笔记和其他文献中对整个宋代咏史怀古诗的阐释状况,以获得宋人阐释历史的这个特殊空间的真实状态。这些正是本文所重视的独特现象。第二章还专论词的咏史怀古作品的传释特质,以史的线索描述传释的另一个世界。词的独特性格决定了不同于咏史怀古诗的诸多个性特点,这也形成了其阐释话语的特殊性。宋代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话语系统。如注重艺术表现的解释方式。少有关于议论的讨论。明代以杨慎为重要代表,他的《词品》不仅记载了很多宋人词话资料,而且对不少在宋代被忽视的咏史怀古词作了阐释工作。清代借词学复兴的局面,极大地推进了宋代咏史怀古词的传释理解活动。特别是宋代的单篇咏史怀古词和相关的题材理论探索。清人的研究数量和成果均超过前代。   第三章是主要探讨解析宋代咏史怀古诗词的读者问题和阅读关系。过去在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太多。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研究方向。宋代读者群体的主体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在阅读活动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双重职能,既是传意者,同时又是解释者。这是最独特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促成了宋代文人社会的重要的阅读特质“讨论文化”的诞生。诗话、词话、文话等阐释话语是它的重要代表。文人之间的论诗谈艺的经常性导致了阅读的加强和传播的扩展。至南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似更加密切,如辛弃疾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后,急切地摆宴席同读者见面交流。些都表明,宋代社会的阅读交流活动其实是异常丰富的。关于宋代咏史怀古诗词的“场所”考察,这是一个关注宋代城乡社会公共空间对传释所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的考察。题壁类的咏史怀古作品无疑获得了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它使古人的传释活动摆脱了书卷的束缚,使阅读从文人群体的狭窄中走向社会,同时也改变了解释的某些思维方式,作品传存的状态。咏史怀古诗词通过题壁的形式进入祠庙和古迹这些能够广泛接触大众的“公共场所”,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在古代社会,文人的作品并不仅仅依靠书本流传,它早就有了另一种自足的传播形式。而咏史怀古诗词因王朝土地上众多的古人祠庙,古代遗迹而成为一种数量庞大的面向公众,由公众评选,作者活动,从而产生价值评估的双向互动的传释关系,这是一种历史解释对空间的占有,而场所的公共性又起到了保存和传播了作品的显著作用。本章还有两个传播个案的考论,一个是考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流播情况,一个是考辨《虞美人草行》的作者问题,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具体的作品的流传情况作一个对历史传播细节进行探索的尝试。   第四章重点探讨政治文化对宋代咏史怀古词词传释过程的影响。以王安石的咏史诗遭到的道德批评为核心,研究这个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阐释活动中所隐藏在背后的政治心态和宋代文人泛道德化的历史观念对传释作品的深刻影响。严光和张良的政治阐释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相关的另一面,即“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的追求。咏史诗怀古词虽然亦有政治的影响,但并不如诗那样强大,它处在王朝政治和道德批评的边缘位置,故形成一种道德的缺失现象,这是它的独特性。一方面是词体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词中议论和政治影射的习惯不如咏史怀古诗那样普遍。政治解读的目的是还原和透视宋代士大夫得君行道和对君主的强烈的依附性这样一个双重政治人格的特质。宋人的道德历史观念就是由此决定的。   第五章论述宋代咏史传释之道。本章试图通过对“史断”的阐释话语的产生和在解释中的角色的分析,宋人在咏史怀古诗词中考证的风气,对诗句深意的寻求,语言的阐释中对佳句发掘的类似享受的快感等方面来综合把握古人特别是宋代文人传释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习惯。最后一章考察咏史怀古诗词在理论上的古人话语的理性探讨,通过初步钩沉和总结关于自宋代以来对于咏史怀古诗词的涵义界定和阐释理论,主要目的是还原古代知识阶层在这个问题上的真实的观念和态度,因为这会影响阐释作品的思维习惯和话语路径。   宋代是个文化极昌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传释话语蓬勃拓展和空前繁荣的阶段,它的文化魅力的丰富和深厚是不容易彻底探索发现清楚的,拙文不过只是希望通过对有关文学中所发生的历史叙述和阐释这样一种题材的诗词传释接受话语的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试图触摸到当时社会的文人心灵表现的一点脉络。无论如何,阐释、传播和接受的历史必然是融合在宋代三百二十多年的文化熏染的人的生命的历程中。
其他文献
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远较北朝发达,南北政权虽然对立,文化交流却并未中断,尤其是南朝文化的北传。其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线”。所谓“三点”指北朝对南朝三次规模较大的军
1引言随着设备厂商间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电信业的拆分与整合等,出现了大量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整体搬迁的情形。无线网络整体搬迁具有以下优点:优化网络结构;将一部分运行不可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电视剧产量的不断攀升,一批优秀的电视剧脱颖而出,凭借其崭新的立意、大众化的视角、审美性的叙事,赢得了观众的欢迎,一时形成“热播”之势。对于新世纪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2011年7月1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化学会的支持下,上海科协、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携手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在上海科技馆开展了“神奇的化学之旅——阿克苏诺贝尔中国·
本文以HSK甲、乙级词汇中的3051个汉语词(甲级词属于基础词汇,乙级词属于初、中等词汇)与韩语中相应的汉字词从词义上进行了比较,针对每类词提出两个问题,设计基础调查问卷和初、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
为了对转基因抗虫玉米转育株Bt蛋白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用Cry1Ab/Cry1Ac平板试剂盒定量检测了3种含Bt基因的玉米回交后代品系BC1F1(HZ3152、HZ3342、HC0142)在相同生长时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