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专题图斑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开展了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以及持续的监测,形成了规模宏大、多时相、覆盖全国的自然资源数据库,采用“微观数值化分析、宏观多尺度表达”两种技术路径,科学支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地情专题地图是自然资源专题空间铺盖与重要地形要素内容混搭的宏观多尺度表达,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修复不可或缺、基础性的空间支撑。
  高效实现微观大尺度数据到宏观多尺度表达,核心在于地图自动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几十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在地形图单一要素或多要素的综合、质量评价,以及人机交互式地形图缩编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与上述地形图相比,地情专题地图自动综合,类型内容更为多样,涉及语义丰富、空间结构迥异的专题空间铺盖;数据体量更为庞大,大多以县、市、省乃至全国为单位的覆盖范围;尺度跨度更为跳跃,从1:1万~1:100万数据的多尺度表达。因此,其难度更大、复杂性更高、挑战性更强。
  地情专题图斑是地情专题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质量直接影响地情专题地图的综合效果。现有专题图斑综合研究中提出了融解、兼并、毗邻化、化简等多种综合算子,但在实际地情专题图斑数据中,图斑个体形态多样、群组空间格局复杂多变,如何根据不同地类图斑形态与格局选择对应的综合算子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外,相较于地形图综合,复杂多样、空间结构迥异的地情专题图斑,受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其自动综合不仅要考虑地形图涉及的地物几何、拓扑、方向、度量等空间尺度上的约束,更要考虑其特有的地物空间分布结构、语义与统计意义上的地类面积平衡等约束,现有方法仍不完备,亟需优化。为此,针对地情专题图斑空间格局理解与保持两方面存在的局限,首先研究空间格局理解的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化识别图幅内的典型图斑,然后分别研究保持不同空间格局图斑的自动化综合处理方法,取得了四项主要创新:
  (1)构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决策树的图斑自动识别方法
  针对传统综合算法中地物特征识别依赖人工干预,本文利用决策树的高效性以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特征,研究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地情专题图斑空间格局理解方法,减少典型图斑(规则图斑、聚集图斑、狭长图斑和小图斑)识别的人工干预,并有助于提高图斑分类的效率、准度及自动化水平,为后续针对不同类别图斑的综合处理奠定基础。
  (2)提出一种保持结构化地物轮廓特征的图斑合并方法
  现有合并方法较好地保持了图斑自身的自然形态,有效顾及了地类面积变化量的总和达到最小,但是这些方法为了维持数据的全覆盖、无重叠特性,其合并大多从全局出发,将各个地类统一考虑,较少顾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地物特征,如建筑物、坑塘等。合并过程中,改变了这些具有特殊空间结构的地物边界,导致空间结构特征部分或全部丢失。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保持空间分布规律为前提,提出一种保持结构化地物轮廓特征的图斑合并方法,在直线模式、格网模式、毗邻区等结构化地物识别基础上,通过镶嵌以及边界轮廓还原技术,在保持地类面积平衡基础上,同时实现图斑结构化特征保持。
  (3)提出一种顾及几何结构特征的狭长图斑融解方法
  狭长图斑分裂线提取是地情专题图斑数据综合中的关键和难点。本文针对已有方法在处理具有不规则形状或复杂分支汇聚结构特征的狭长图斑时,存在提取结构特征不准确、拓扑错误的不足,本文基于Delaunay三角网提出了一种顾及结构特征的狭长图斑分裂线提取方法。在利用第三类三角形识别A、B、C三类分支汇聚区基础上,通过考虑方向一致性与距离要素,对骨架线上存在的形状抖动、拓扑不一致等问题进行调整。本文方法提取的分裂线结果兼顾自然光滑的几何特征、符合视觉认知的结构特征以及拓扑特征。
  (4)提出一种兼顾局部最优与整体面积平衡的小图斑融合方法
  小面积图斑的融合操作是图斑综合中的常见操作,其中的关键在于既要保证图斑局部空间格局邻近与语义约束,又要维持融合前后整体地类面积的平衡。针对已有研究不能很好的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局部最优与整体面积平衡的小图斑融合方法。通过小图斑面积预分配以及整体面积平衡迭代调整算法,达到融合结果兼顾图斑局部空间几何特征、语义以及整体地类面积平衡。
  最后,研制了WJZ-III地情专题地图智能综合系统,内嵌本文提出的空间格局理解与保持方法,解决基于逻辑推理的算子、算法自适应选择和参数自适应调整等技术难题,通过建立知识库与算法库,为地情专题地图自动综合提供了科学工具。该系统已全面应用至地情专题数据的多尺度表达,支撑了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开展全省范围内多尺度地理国情图件、图集制作,综合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综合效率至少提高6倍以上,成果全部通过质检。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航道整治和建设,通航安全、通航能力等问题已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航道整治在改善通航条件的同时也影响了河道鱼类生长、栖息和繁殖,进一步导致鱼类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为了缓解航道整治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开展鱼类栖息的生境营造技术对航道整治河段的生境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现场调研和野外监测试验的基础上,以长江上游广阳坝河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深槽浅滩生境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治理水污染问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升小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小城镇污水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且具有经济、高效等优势的处理系统。  本文主要对“MBBR+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合系统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第
学位
混凝土作为一种耐久性材料被广泛使用,但长久使用之后对其损伤程度缺乏检测,而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会发生不同程度劣化,继而造成疲劳损伤,最终导致建筑物整体承载能力下降并出现破坏,因此加强对混凝土的无损检测,掌握混凝土损伤过程的演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混凝土在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声发射检测技术探索损伤过程演化规律的研究思路较新。因此本文通过利用声发射技术并辅以力学特征,探索周期荷载作用
学位
水文预报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科学的调配水资源,防治洪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对于我国众多中小流域而言,其雨量站点布置呈现疏密不均的特点,水文站点布设数目少,且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水文资料特别是径流资料缺乏或序列年较短,现有的水文资料不足以用来建立有实际工作意义的水文预报模型,因此,通过新的技术与方法,解决无资料中小流域水文预报的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观测世界并获取感兴趣对象的精细化地理空间信息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摄影测量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具有低成本、数据处理方便、高精度、非接触、直接带有纹理信息的优势。为了获取目标场景的高分辨率、高质量影像,现有方法一般通过倾斜摄影测量或地面近景摄影测量进行数据采集。但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固有特点,它们在对非常规地面(如滑坡、大坝、高边坡等)或者人工物体表面(如建筑物立面、高大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自动驾驶已成为学术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高精度地图能有效提高无人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未来智能出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传统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在数据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尺度、动态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高精度地图模型存在数据模型不完整、地图格式表达不一致以及扩展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本文开展自动
学位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不断发展,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GPS建成之初的米级标准定位精度,用户对导航定位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精度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基于载波相位的实时动态差分(RTK )和实时精密单点定位(RT-PPP)技术是GNSS实时高精度定位应用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技术。RTK基于双差模式轨道钟差误差和硬件延迟偏差被消弱或者消除,其关键问题是随着基线距离的增长,大气误差的相关性会降低。相比
随着GNSS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地面扩展至低轨、高轨空间,其在空间大气反演研究和低轨/高轨精密定轨应用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对于低轨/高轨星载GNSS数据,其不仅受到热层大气拖曳所致大气阻力在动力学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电离层折射所致电离层延迟在观测值模型方面的影响。这为反演热层大气密度、电离层电子含量和电子密度等提供了机遇。本文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基于星载
学位
利用影像密集匹配重建城市场景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几何结构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设施,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灾害防治与应急、资源环境监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无人驾驶等应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传感器硬件技术以及倾斜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影像密集匹配三维重建技术在大尺度城市场景三维建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精准、高效重建城市场景三维几何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
学位
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大气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PM2.5和PM10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严重。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在京津冀地区,PM2.5、PM10浓度时常出现严重超标情况。大气污染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颗粒物的扩散、稀释和汇集,进而导致大气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