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义利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转型时期,出现多种义利观交替并存的现象。本文主要叙述分析晚清时期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自身特点及不同代表人物思想之间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同时探讨晚清义利观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历史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此外,就晚清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规范作用也进行了专门探讨。 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从纵向考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鸦片战争时期的义利观;洋务运动时期的义利观;戊戌维新时期的义利观;辛亥革命时期的义利观。从横向考察,晚清的义、利及义利观较之传统义利观都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从事实的角度看,晚清思想家都主张义利统一,但从价值的角度看,晚清义利观依然存在重义和重利两种倾向,其义利观是在取得重义或重利的立场后而展开的。晚清义利观的发展趋势是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发展。 晚清的“义”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义”的内容不断变化和拓展。晚清“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对旧“义”不断否定,和构建新“义”的历史过程,即从封建伦理道德向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转变的过程,表现出由德性原则到利益原则,由价值道德观到规则道德观,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由重私德到重公德的特点。 晚清的“利”也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由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到重工、重商;由“讳言利”到“言商不讳利”;由黜奢崇俭到黜俭崇奢;由以农为本到“农工商皆本”。“利”的演变具有递进性,从重商到重工再到“农工商皆本”,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利”的层次看,不仅涉及个人之私利,而且涉及国家、民族之公利。 晚清义利观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发展,这是其特点之一;晚清义利观与救亡意识形影相随,紧密结合,包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其特点之二;此外,晚清义利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晚清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涉及利己与利他、独与群等重要方面,将西方的利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观念融合在一起,强调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避免了极端利己主义的产生,给西方合理利己主义打下了中国烙印,在文化上表现出中西二元价值取向。 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并未在晚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完全付诸于实践。然而,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符合历史的前进脉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意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他文献
由于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因此随着社会对文章功能要求的变化,语体也会发生变化,或某语体消失或产生新的语体。改革开放以来,在汉语里出现了广告、时尚小品文和新文言小品等新语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在中国书法史是书法理论与实践上达到相统一的经典之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从书法本质特征、书法创作、书法风格、书法批评与书法审美诸方面
语篇,又称为话语,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以来,语篇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国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以及南朝宋裴松之为它所作的注,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史学界曾列为“四史”之一。这部史书不仅仅是研究三国时期的史学材料,而
采用平行辊矫直原理,建立了辊距不等的9辊强力矫直机的矫直力数学模型,并针对某厂9辊强力矫直机矫直60 mm厚Q345中厚板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ANSYS/LS-DYNA建立中厚板矫直过程的
论述了运城的红枣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小康林业的红枣持续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型教师教育在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兴起,许多西方教育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论证了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90年代反思性教学进入我国,至今反思性教
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出于其'政治大国'和'普通国家'的战略考虑,明显加快了对台政策的调整步伐,对台交往不断突破民间层面的限制,提升日台实质关系,其妄图利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占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翻译的西方近代思想学说激发了国人的民族
1978年,在胶济铁路山东淄博段东风货运站扩建工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据考证是西汉初期第二代齐王刘襄的墓葬。1978年秋至1979年11月,淄博市博物馆对该墓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