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纤维素的发酵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全球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们需寻求新的能源来代替石油,生物燃料乙醇和丁醇作为新型的生物能源受到关注和研究。过去生物燃料乙醇和丁醇的发酵用淀粉类、蜜糖类等粮食作物,随着世界上粮食危机的出现,我们需要选择可再生资源作为发酵的对象,缓解粮食危机。木质纤维素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预处理后,水解可生成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的还原性糖,发酵生产燃料乙醇以及丁醇,从而能够缓解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充分的利用木质纤维素资源。本课题以木质纤维素(粉碎的稻谷秸秆)为原料,首先分析原料的主要成分,进行纤维素酶水解条件的探讨,选择合适的水解条件,得到还原性糖,然后进行微生物发酵,选择酵母菌和丙酮丁醇羧酸菌进行乙醇和丁醇的发酵。通过脱毒处理来增加发酵产物。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对原材料成分组成分析。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部分组成,预处理方法不同,材料不同,这三种组份的含量也不同,超微粉碎的稻谷其中纤维素24.8%、半纤维素21%,酸性洗涤木质素10.9%。第二部分,纤维素酶最佳的水解条件探讨,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底物浓度,温度,pH,和酶底比对酶解的影响,确定了单因素试验的最佳条件。采用正交实验,结合后续发酵的影响,得出最佳的水解条件是温度50℃,pH为5.0,底物浓度为10%,酶解时间为24h,酶底比为6%。第三部分,燃料乙醇的发酵。通过对酵母细胞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得出,酵母细胞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接种量9%,酵母生长的pH为5.0,发酵时间为48h。通过浓缩增加还原糖的浓度得出的发酵结果是,浓缩液中微生物生长的抑制物浓度增加,阻碍了酵母的发酵,虽然糖的利用率增加了10%,但乙醇产率确下降18.7%。脱毒处理使得乙醇最高产量为2.17g,理论产量为2.4g,产率达到90%,其中活性炭效果最好。第四部分,丁醇发酵的研究。丙酮丁醇羧酸菌是严格的厌氧性微生物,需要充氮气制造厌氧环境。直接进行丁醇发酵时,丁醇的产量仅为4.7g/L,ABE总容剂为8.14g/L,糖丁醇转化率为12%,糖总溶剂转化率为21.9%。通过脱毒处理后,丁醇的产量和总溶剂产量均得到提高。0.1%亚硫酸钠法时,丁醇产量为6.11g/L,ABE总容剂为9.24g/L,糖丁醇转化率提高到17%,糖总容剂转化率为25.7%。活性炭处理时,丁醇产量达到7.86 g/L,总溶剂为14.12 g/L,糖丁醇转化率提高到19.9%,糖总容剂转化率为30.8%。乙醇发酵对糖的利用率可达到90%,而丁醇发酵对糖的利用率为73%,因此超微粉碎的木质纤维素用于生产燃料乙醇更为合适。
其他文献
水性涂料代表了涂料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开展了高泳透力汽车电泳底漆固化剂及面漆多元醇树脂合成及应用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高泳透力汽车电泳底漆封闭异氰酸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2011年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2010年12月的5.9%上升到6.6%。受通货膨胀影响,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成本增大、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增加、坏账增加、资金
<正>北京有300多个以花木而称的地名,其中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而命名的有30多个。谈起由来,多有趣闻与掌故。以"梅"而称的地名有梅花庄、梅市口、梅所屯、杨梅竹斜
<正>哈萨克斯坦拥有2000万公顷的可耕地面积,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光照资源丰富。哈萨克斯坦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等,是世界粮食大国。北部是哈萨克斯坦的
介绍了数理统计学中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在电池企业采购和验收原材料时的应用,结合实例讲述了在Excel中进行数据分析的操作步骤.
<正>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有关要求,形成了《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主
基于1999-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对地区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区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相关优势,以新媒体为营销媒介的辐射力度不断增强,从而提升了企业的
针对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热负荷大、温升显著等问题,对轮毂电机的电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建立了表贴式外转子轮毂电机的几何模型;基于电磁场有限元模型和等效热网
本文分析了江户版《备急千金要方》中药方的文献来源,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基础上,系统分析每一首药方的数据来源,从中探究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脉络,为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