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订正与反演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应用中疏于系统标定和数据订正而导致的亮温数据偏差以及云对大气温湿度反演的影响问题,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辐射计性能开展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模拟计算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细化晴空、云天样本的筛选,建立起基于晴空样本的全样本亮温数据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案;根据云天辐射传输理论定量分析云的辐射贡献,基于辐射计各通道对云的响应分析,提出“三通道法”利用微波辐射计自身三个通道的观测亮温反演云参数;提出去除“云辐射贡献”的“云影响订正”方案。北京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间的数据资料实验表明,采取了本研究所提出的上述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得到的亮温数据与模拟计算的亮温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由此反演得到的大气温湿廓线与无线电探空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误差偏差接近于零,误差均方根明显下降。由订正后的地基微波辐射计2分钟分辨率亮温数据反演得到的大气温湿剖面,可以更好地用于天气系统分析,比LV2产品明显合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研究强调了天线罩和环境温度等对旁瓣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晴空”条件下辐射理论分析和统计的环境干扰校正方案。基于“晴空”大气温湿度样本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天线周围的环境温度必须考虑在内,特别是在K波段,以消除污染的天线罩和旁瓣的影响。校正后消除了亮温观测数据中的“跳跃”现象、提高了亮温观测数据自身的时间连续性和与基于NCEP-fnl数据的正演数据之间的系统一致性。利用订正后的亮温数据反演得到的大气温湿度廓线与无线电探空数据(RAOB)一致性明显提高,各高度上的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都有明显的合理改善。利用辐射计2分钟一次的亮温数据,经订正后反演得到的大气温湿度剖面可以很好地展示大气层结的连续变化过程,连续12小时的一次逆温层生消变化个例分析表明,经亮温订正后反演得到的大气温湿度剖面所揭示的逆温层生消连续变化过程,是无线电探空数据所不能得到的,比辐射计系统自带软件提供的二级产品数据更加合理。本文所提出的这一修正方案,既可用于实时数据质量控制与系统工作状态监测,也可用于对微波辐射计在校准不当或观测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已经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数据抢救。(2)本文针对地基辐射计观测和大气层结反演受云的影响问题,提出“三通道法”,用给定的地面微波辐射计22个观测通道中对云参数敏感的3个通道,估算出云层厚度和云水浓度,同时辨别出亮温数据的“晴空”以及“云天”样本。在此基础上,完成其余通道观测数据的“云辐射贡献”订正,以便进行温湿度反演计算。本文强调,除了对亮温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观测系统所提供亮温数据的稳定性和可对比性外,还应进一步进行亮温数据的"云影响校正",以去除亮温数据中云层(尤其是厚浓云层)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将数据用于大气温湿度和液体水含量等垂直廓线与剖面的反演。通过对北京两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表明,对亮温观测数据进行“云的辐射贡献”订正是必要的,订正后反演得到的温湿度廓线与剖面明显改善,与无线电探空数据(RAOB)一致性明显提高,天气变化过程个例分析更加合理。研究发现,云影响因子(CI,Cloud impact Index)越大(即云越浓厚),云订正就越困难且越有必要。(3)将强对流降水前辐射计以2分钟时间分辨率观测得到的亮温数据进行系统订正和云影响订正后进行大气温湿度垂直廓线的反演,计算出相应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能量CIN,并应用于强对流降水前对流不稳定性的分析,能够有效捕捉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局地对流有效位能积累过程。本文给出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发生过程个例结果,印证了很多文献揭示的现象:对流有效位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波动中持续增加、然后在短时间内呈波动减小趋势,随后强对流降水发生。这对临近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气候模式对增暖背景下云反馈过程的模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是,模式中云和云辐射过程的模拟依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气候模式中,影响云辐射过程模拟的云物理属性众多,云属性模拟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云辐射效应的模拟性能。而想要提高气候模式对云的模拟能力,首先需要对观测资料中云宏微观物理属性有比较清楚的认知。本文使用2007至2010四年的Cloud Sat/CALIPSO卫星
雪灾是青藏高原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加强高原雪灾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对藏区防范气候风险和生态风险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78—2014年青藏高原72站冬半年(10月—翌年3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定义了雪灾发生的指标,分析了雪灾变化特征,采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与主成分分析(GEFA-EOF)相结合的最优反馈模分析方法,探讨了雪灾频数与海温异常模态的反馈关系,揭示了关键区域海温异
大气环流的春夏季节转换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它是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可以作为大气环流变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深入认识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季节的演变规律,进而为我国初夏气候的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以亚洲中高纬春夏季节转换为研究问题,提出了一个界定季节转换的客观方法,并总结了其关键特征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影响春夏季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NOAA海温、Hadley海温、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Nino3.4指数、中国国家基本站观测数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或“WPSH”)特征指数等资料,采用了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雾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其长期变化特征包括两个方面,雾频次(雾日)与雾生命时间(持续时间)。前人研究表明,雾长期变化的影响因子为气候变化、城市化(指土地利用改变引起的热岛干岛效应)、气溶胶。过去50年,中国东部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气溶胶污染加重。雾作为一种发生在近地面的云,对这些因子的响应程度应该更强,变化特征可能较为显著。然而,这三个因子对雾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很
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特性决定了云的生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影响云粒子数浓度、大小和相态等微物理参数分布特性,同样云的微物理结构及其垂直运动特征也反映了大气热力、动力结构及天气系统的发展。因此,对云的宏观、微物理以及大气垂直运动的精细探测对揭示天气系统的生消和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在北京地区由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雷达组成的垂直廓线综合观测站,开展云微物理参数观测试验。
研究表明,对流层中水汽初值的误差是数值预报,尤其是短时(0–12 h)预报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相比传统的常规观测资料,星载微波湿度计资料由于其覆盖范围广、垂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穿透非降水云探测到云内大气湿度信息等优势,能很好地弥补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因此,同化微波湿度计资料对改善对流层中水汽初始场以及提高数值预报精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纬度、扫描角、地表发射率以及云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微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关键因子之一,深入理解垂直风切变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对改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观测研究表明垂直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统计研究也证实了垂直风切变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同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与垂直风切变所在高度的密切关系也逐渐被认识,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对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更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的植被-气候系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未来区域气候变化。但是当前对东亚地区的未来气候预估研究多缺乏考虑植被和气候的动态耦合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CNDV以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的同步耦合模式RCM-CLM-CNDV进行了多套数值试验,重点关注植被和气候动态耦合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影响,研究了1.5℃和2℃温升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特征,耦合
热带气旋(TC)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空。由于海上高精度观测资料的缺乏和TC生成涉及到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造成了TC的生成仍然是台风动力学中一个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诊断分析和中尺度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东风波扰动对TC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问题,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阐明了MJO对TC生成的调制作用,并揭示了在不同的海域MJO影响TC生成的决定性因子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