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译者的主体性——《浮躁》英译本个案分析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翻译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从翻译主体及其间性与译者主体性角度,以贾平凹《浮躁》的英译本Turbulence(葛浩文译)为语料来揭示译者个体在翻译实践中能动性的发挥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在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逐渐突显了出来,可以说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   近几十年来,翻译的主体性研究意识日益觉醒,而对主体和主体性以及主体间性的探讨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从仅仅强调主体或主体性,认为翻译活动只局限于作者或译者、或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继而提出主体间性,认为翻译活动有赖于主体之间彼此交往,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翻译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澄清了关于翻译主体的不同理解,指出如果“翻译”一词指具体的翻译行为时,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如果“翻译”一词指翻译过程,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均为翻译主体。本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进行了回顾,结合目前译者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必然涉及到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翻译的主体间性。本文同时也探讨了翻译主体间性的由来,发展和内涵。   享有“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美誉的美国学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用“既要创造又要忠实——甚至两者之间免不了的折中的——那股费琢磨劲儿”阐发自己“拿汉语读,用英语写”的翻译理念,特别提出用“写”而不是“译”来强调其对“忠实”与“创造”翻译的追求。本文拟以贾平凹《浮躁》的英译本Turbulence(葛浩文译)为例,在文学翻译和创造性叛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葛浩文作为翻译的主体,为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主体间性的前提下,如何在《浮躁》的翻译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实现翻译主体的“创造性叛逆”。本文最后指出创造的目的不是叛逆,而是为了更加“忠实”地、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各个层次方方面面的意义,“创造”并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或离经叛道,而是文学翻译的最佳选择,也是惟一的正确途径。也就是说,“叛逆”是形式,而“忠实”才是最终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就开始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法分析的角度分别对语码转换这一复杂而奇特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各自存
当今社会,信息纷繁,媒体是人们获取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虽缺乏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即时性,但因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依旧拥有一批有思想、有文化、
本刊讯为了更好地总结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新闻宣传工作经验,激励各新闻单位进一步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众多研究者对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对第一语言中的词汇语义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位于这两个领域的
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释慧闻的“百家姓”参透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的文化精神,以现代的创作手法将中国的汉字书法,图解在了有着几千年承继的百家姓的中国文脉上,以坐定
甘肃民勤,处于中国西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一块绿洲,曾几何时,备受风沙危害。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以勤劳勇敢著称的民勤人民,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抗击两大沙漠的“
在翻译研究领域,儿童文学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通常都因其在翻译系统中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不受重视。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不亚于成人文学翻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外国侨民的社会生活史是上海社会史的一部分。研究外侨在上海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无论对史学研究本身,还是上海的城市建设而言,都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但因受材料限制,与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