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南沙区自2005年4月建区以来,承载了广州市城市南拓东进的战略性转移的使命,成为国家新区,广州建设滨海城市的突破口。伴随着南沙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商贩现象开始泉涌,并凸显治理矛盾,城市管理者开始对流动商贩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但是,目前的治理过分依赖于城市管理部门,忽视了非政府部门、社团和流动商贩自身的力量和作用的发挥,公众参与的渠道缺失,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社会治理的资源不能充分挖掘,现有的治理方式是不符合现代城市治理本质和国际通行做法。而且,在城市管理中,流动商贩们如一团散沙,各自照管自己的利益,缺乏自律、自治,同行间未能做到相互监督,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商贩管理的难度。本文借鉴台湾的流动商贩管理经验,结合广州市南沙区的开发的背景,争取新区政策,对南沙区现有流动商贩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建立政府—流动商贩—公众对话模式和政府管制—商贩自治组织相结合模式的可能性;为流动商贩的规范经营创造条件;从而提出构建广州市南沙区的流动商贩管理的新模式和主要措施。论文共有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明了研究主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进行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性铺垫,通过对南沙区流动商贩的管理实际的分析引出了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南沙区流动商贩及其管理的现状,通过对流动商贩和管理者的行为目标、执法权与就业权、双方活动产生的结果三种冲突和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存在的“他律”与“自律”管理失衡的一系列问题来说明现有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模式脱离群众、忽视流动商贩的“自律”管理,继而提出了问题:南沙区应该如何创新流动商贩管理模式?那在国内或国际上有无思考有无好的做法或经验可供参考或借鉴?这就引出了下一章台湾流动商贩管理的相对成熟的做法及给予南沙区的启示;第三章,台湾流动商贩的情况及自律管理。通过对台湾流动商贩的概况、政府对流动商贩自治管理及台湾流动商贩自治的情况及作用的介绍,分析台湾经验对南沙区的可借鉴性。第四章,探讨南沙区流动商贩管理的新模式。承接上述各章的分析,本章认为南沙区从几个方面实现流动商贩管理从“撑船”到“掌舵”的转变,建立政府管制—商贩组织自治相结合的模式:一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完善流动商贩管理法律,将符合条件的流动商贩纳入合法经营的范畴;构建政府—流动商贩—公众对话机制;搭建流动商贩自治平台;将流动商贩经营活动与场地设置纳入南沙新区城市规划;为流动商贩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管理服务;开拓公众参与途径,引入第三方管理。
其他文献
2005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加大民采矿山的整合力度,国内形成大量的整合矿区。随着国际市场对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低品位矿体和民采残留金矿体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受技术条件制
19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能力不断增强,人类社会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引发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MW”公司为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大型家具企业,2004年销售额为1亿元人民币,2010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人民币,利润也从千万元,增长到6.2亿,保持了多年的高速成长。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
CY公司是珠三角一家国有道路运输企业。最近三年多时间,顺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先后通过高校和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了多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但培训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本论文选择了
<正>中国人民银行11月10日召开行长办公会,传达学习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11月10日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的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措施。会
对深海3 000 m液压源储油器,采用兼具压力补偿和体积补偿的胶囊作为其压力补偿器。针对动态运行时可能存在的补偿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储油器系统不失稳时的压力动态补偿设计
为了规范监狱行为,纯化监狱的刑罚执行职能,我国于2003年开始监狱体制改革试点,2011年基本完成监狱体制改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监狱从体制到观念,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达成了监狱职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体环境的精华,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和城市生活魅力的源泉。本文以珠江新城核心区公共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满意
“新天地”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个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区域,分为南里、北里和新天地时尚三个部分。过去这里是破旧、拥挤、居住条件较差的集中区域,随着时代变迁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一文自1913年问世以来即引起美学界的关注,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