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2例EGFR突变状态已知的晚期NSCLC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或化疗二线治疗的情况,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靶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0.6.1—2013.6.30之间收治的病理证实为IIIB/IV期(AJCC第7版肺癌TNM分期)NSCLC患者132例,均为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且经过EGFR检测进入二线治疗的患者。根据EGFR状态及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EGFR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35例),EGFR突变型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单药)(30例),EGFR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32例),EGFR野生型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单药)(35例),分析4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近期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四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用χ2检验,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用Kaplan-Meier法,生存期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检验水准定义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GFR突变率在性别(P=0.026)、病理类型(P=0.010)、吸烟史(P=0.026)间存在差异,在年龄(P=0.452)、疾病分期(P=0.925)、PS评分(P=0.214)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女性、腺癌、非吸烟者的EGFR突变率高于对应组;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完全缓解(CR)5.7%,部分缓解(PR)45.7%,疾病稳定(SD)37.1%,疾病进展(PD)11.5%;突变型化疗组:CR为0%,PR为30.0%,SD为36.7%,PD为33.3%;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CR为0%,PR为9.4%,SD为46.9%,PD为43.7%;野生型化疗组:CR为0%,PR为28.6%,SD为37.1%,PD为34.3%。四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51.4%、30.0%、9.4%和28.6%;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8.5%、66.7%、56.3%和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9.40、4.82、2.89、3.48个月,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突变型化疗组、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野生型化疗组、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的中位PFS也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四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6.87、14.90、12.90和14.45个月,P=0.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突变型化疗组、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野生型化疗组、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对比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的中位O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吉非替尼治疗组患者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分别为59.6%vs10.8%,16.3%vs4.6%,化疗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吉非替尼治疗组,分别为97.0%vs26.9%,72.3%vs22.4%,15.4%vs4.8%。除化疗组有2例患者因IV度骨髓抑制无法耐受化疗,其余患者未出现因毒副作用严重而需停药。结论:EGFR突变率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吸烟史有关,与年龄、PS评分、疾病分期无关,女性、腺癌、不吸烟者的EGFR突变率更高。EGFR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患者的ORR、 DCR均优于其它三组患者,对于EGFR突变型患者吉非替尼治疗组的PFS优于化疗组,对于EGFR野生型患者化疗组的PFS优于吉非替尼治疗组,EGFR突变型吉非替尼治疗组的PFS优于EGFR野生型吉非替尼治疗组。因此,EGFR突变可作为指导晚期NSCLC二线靶向治疗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