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外部测量、透明牙技术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上颌第二磨牙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髓腔根管结构特点。观察髓室底的解剖形态和根管口的数目和位置,探寻MB2(thesecond mesiobuccal canal)根管口的定位规律,为临床定位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提高上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成功率。
方法:收集上颌第二磨牙213颗,①观察牙根形态和数目,利用电显游标卡尺测量牙体外形各项指标。并对根尖孔与根尖顶的位置以及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②将213颗牙齿于颈部横截,观察髓室底的形态、髓室底沟的形态特征以及根管口的位置。③利用耳鼻喉科内窥镜系统对髓腔底进行观察,测量髓底根管口之间的位置关系,统计MB2出现率,探寻MB2根管口定位规律。④利用透明牙技术,对213颗上颌磨牙根管系统进行观察,研究上颌第二磨牙各根的根管解剖形态特点。以上结果均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
结果:①外部形态测量显示上颌第二磨牙三根发生率为50.7%,2根型发生率为33.8%,其中以近中颊和腭侧根融合多见,发生率为15.5%,近中颊与远中颊根融合发生率为18.3%,未见远中颊根与腭侧根融合的2根型。三根融合为单根的发生率为14.1%。上颌第二磨牙以腭侧牙长全长为最长,平均长度为18.58mm。近中颊侧全长平均长度为18.16mm。远中颊部全长平均长度为16.88mm。根尖孔位于解剖性根尖顶点的为44.6%,旁侧开口占55.4%,旁侧根尖孔距根尖顶部的平均距离为1mm;②根管口总是位于髓室壁和髓室底的交汇处,或位于髓室底沟的顶端。“Y”型髓底沟的发生率为60.6%,呈“7”型的髓底沟的发生率为22.1%,上述根管口均与髓底沟相接。③髓腔底观察发现,MB2基本上发生在MB-P连线的近中舌侧,MB2的发生率为38.5%。MB2-MB的距离为1.56±0.65mm。MB-DB的距离为2.34±0.78mm,MB-P的距离为5.05±1.26mm。∠MB2-MB-P的角度为22.21±10.35°。④经透明牙观察发现上颌第二磨牙的根管系统以1-1型根管系统为主,近中颊根最为复杂,2-1型根管发生率为27.4%。2-2型根管发生率为6.8%。根管侧枝发生率在近中颊根为5.6%,远中颊根为“0”,腭侧根为5.6%。根尖分歧在近中颊根出现率为2.8%,在远中颊根为“0”,在腭侧根为4.2%。结论:本研究通过外部测量法、透明牙观察法,获得了上颌第二磨牙外部形态特征、牙根数目特征,各根的根管类型、根尖孔数目和位置,以及距离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提示根尖孔大部分位于根尖旁,且上颌第二磨牙根尖孔至根尖的距离并不相等,因此不能只凭X片确定工作长度,应考虑将X线片与根管长度测量仪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上颌第二磨牙的髓腔底形态复杂,成功进行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熟悉髓腔解剖十分重要。根管口总是位于髓室壁和髓室底的交汇处,或位于髓室底沟的顶端,因此,保持髓室底的自然形态将有利于寻找根管口。上颌第二磨牙MB2的发生率较高,为38.5%,所以在对上颌第二磨牙进行治疗时,要时刻警惕可能有MB2的发生,并适当磨除近中髓腔壁,将有利于扩大视野,便于寻找MB2。利用内窥镜观察髓腔底,了解了各根管口之间的一系列参数,以及MB2的发生率和MB2的解剖定位(即MB2根管口多位于MB-P连线的近中舌侧,且在以MB为中心MB-P为一边,向近中角度为22.21±10.35°的扇形范围内基本上能找到MB2)的,为临床根管口的定位和根管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