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发企业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技术追赶的重要主体,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要关注。随着全球价值网络的重构以及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网络的构建成为后发企业获取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从而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更好地实现向竞争前沿的转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后发企业在从最初通过对跨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模仿学习到通过构建基于技术合作的创新网络进行互惠式学习逐步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网络伙伴的技术知识水平过高会导致整合困难,过低则学习效应不明显。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来解决合作伙伴之间学习的低效或者无效就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从理论背景看,一是对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出现的新现象基本停留于基在案例的现象描述,缺乏理论聚焦和机理解释,很难建立与战略管理文献的对话;二是目前对于创新网络构建的重要战略决策即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只停留在针对特定对象的二元层次上,且很少和绩效联系在一起,三是仅从节点异质性的角度对创新网络节点构成特征的描述不完备。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后发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节点(群)即合作伙伴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这一核心问题,基于网络资源观,本研究从内部知识基宽度和深度,以及外部创新网络构成知识异质性和知识质量来刻画不同的架构类型,通过探讨不同架构类型与创新追赶绩效间的关系,从而来回答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具体通过四个子研究来分别回答延伸出来的四个子研究问题,子研究一通过对6家案例企业的分析,提出了四种取得高创新追赶绩效下的后发企业内部知识基和创新网络构成的架构类型以及其具体的组织学习机制。子研究二通过fsQCA的实证方法对子研究一得出的架构类型与绩效间的关系及具体的组织学习机制进行了验证。子研究三同样采用fsQCA的实证方法,探索了企业战略导向和产业特征对于内部知识基和创新网络构成架构对创新追赶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子研究四通过对3家成功向竞争前沿转型的后发企业的案例分析,从演化的视角刻画了后发企业选择合适的节点(群)构建有效创新网络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1)子研究一通过多案例探索得出四种架构类型有助于创新追赶,分别为: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较高,深度较低时,最好配置外部知识异质性和知识质量都较高的创新网络(架构类型Ⅰ);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和深度都较高时,同样最好配置外部知识异质性和知识质量都较高的创新网络(架构类型Ⅱ);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较低和深度都较低时,可以配置外部知识异质性较低,质量较高的创新网络(架构类型Ⅳ);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较低,深度较高时,同样最好配置外部知识异质性较低,质量较高的创新网络(架构类型V)。子研究二的fsQCA实证检验结果在证实以上四种架构类型的同时,进一步得出,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较低和深度都较低时,同样可以配置外部知识异质性和质量都较高的创新网络(架构类型Ⅲ)。(2)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和深度都很低时,企业通过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低、深度高时,企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二元平衡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当企业内部知识基宽度高、深度低时,企业通过利用式学习能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当企业内部知识基深度和宽度都很高时,企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二元平衡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绩效。(3)战略导向和产业特征会对不同的架构类型与创新追赶绩效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其中,战略导向对架构类型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1)当企业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均较高时,架构类型ⅠⅡⅢⅤ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作用更显著。2)当技术导向相比于市场导向更高时,架构类型Ⅱ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作用更显著。3)当市场导向相比于技术导向更高时,架构类型Ⅳ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作用更显著。产业特征对架构类型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于处于技术变化迅速,与国外技术差距并不是特别大的产业中的企业而言,架构类型ⅠⅡ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作用更显著;2)对于处于技术变化较慢,且与国外领先企业技术落差较大的企业而言,架构类型Ⅲ对创新追赶绩效的作用更显著。(4)基于Dutrenit(2004)对于后发企业由简单知识基过渡到复杂知识基的阶段划分模型,本研究以复杂产品制造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基宽度和深度来进一步刻画知识基的变化特征,发现不同企业内部知识基配置呈现不同的路径,一是聚焦于单体技术发展的路径,内部知识基宽度相对较低,构建的网络节点(群)的知识异质性相对较低,二是聚焦于系统技术发展的路径,内部知识基宽度相对较宽,构建的网络节点(群)的知识异质性相对较高。此外,在不同的知识基发展阶段,企业节点配置和组织学习模式呈现出相应地变化,具体而言:1)在构建必要知识基阶段,后发企业拥有更强的内部研发导向,在自主研发或聘请外部专家等方式的基础上以利用式学习为主,学习已有成熟技术,首先积累生产、设备改造等初始能力。2)在变革阶段,后发企业的内部研发逐渐转向基于已有成熟技术的新产品开发和对前沿技术或跨领域技术探索相结合的组织学习双元平衡上,并且开始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配套、技术攻关等新产品开发上,部分技术能够与竞争者匹敌。3)在构建复杂知识基阶段,后发企业以技术中心为平台,搭建了完善的内外部合作的创新体系,实现组织内和组织间结合的组织学习双元平衡,在众多技术领域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追赶,从而向竞争前沿转型。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1)通过回答“后发企业如何构建有效创新网络”这一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与战略管理文献建立了对话。通过考察后发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向技术前沿转型的过程,丰富了后发企业基于对领先企业的技术溢出进行模仿创新的追赶理论;聚焦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特殊情境,总结了后发企业构建组织学习二元性的具体路径,深化了基于组织学习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2)区别于以往基于特定合作对象以及二元层次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本研究从网络层次综合考虑了合作伙伴(群)的选择问题,深化了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同时,将合作伙伴选择的结果与具体的绩效联系在一起,弥补了以往合作伙伴选择研究的不足。(3)借鉴网络资源的视角,聚焦于创新网络研究的内容流派,弥补了一般基于社会网络研究视创新网络节点为均质的不足。同时,从宏观视角对创新网络节点异质性的刻画,深入到微观层面的网络架构分析,揭示了后发企业的内部知识基、外部创新网络架构与创新追赶之间的深层次内在联系以及企业内部要素(战略导向)和外部要素(产业特征)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后发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节点群)构建有效创新网络的具体机制和过程的分析,对管理者重构合作研发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不仅是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同样对于企业选择不同模式的创新网络配置提供了借鉴意义。首先,企业在构建创新网络的时候,需要改变其逻辑出发点。企业构建网络时需要首先考虑合作伙伴所具备的资源本身,再通过设计不同的网络结构和关系来接触并获取到所需的资源溢入。其次,企业在构建创新网络的同时要对自己的知识资源有准确的衡量和判定,不仅需要考虑自身资源的内容广泛性,同时要考虑自身资源水平在消化、吸收外来知识上的能力。再者,管理者还需要考虑自身战略导向和外部环境特征对企业配置内部知识基和合作伙伴选择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