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随机模型预测控制及其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电力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需推动清洁能源发电。风力发电因其可再生、清洁、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形式,其控制系统设计在风电场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风力发电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系统,因为风场风速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易造成设备的疲劳负荷加大,继而对风电机组的经济安全控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MPC)利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概念和工具,将系统干扰的随机特性(包括概率密度函数、均值、方差、高阶矩等信息)纳入控制器设计,将带有概率约束且考虑期望性能指标的随机优化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使不确定系统更好地实现动态跟踪。因此为加强风力发电系统克服风速随机干扰的能力,针对该系统设计有效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及理论应用价值。为满足系统在不同风速区域对发电安全性、经济性和生产效益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要求,本文针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强非线性及风速随机性等控制难点,构造了带输出功率概率约束的多种有效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1)针对强非线性和风速随机性导致的风电系统控制优化难以求解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鲁棒Tube和概率Tube不变集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利用雅克比线性化方法,将该非线性随机模型转换成一个带有有界模型失配的线性化随机模型。针对线性化模型及模型失配分别设计概率Tube及鲁棒Tube,以驱动风电系统实际状态收敛至额定点。通过同经典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该基于Tube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抑制风速随机干扰方面的优势。同时利用 FAST(fatigue,aerodynamics,structures and turbulence)模拟器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在不同风速区域内的实用性。(2)针对风速不确定传播引起的鲁棒Tube和概率Tube求解保守问题,将多步控制策略与之前设计的基于Tube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步控制策略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corporating multi-step control strategy,M-SMPC)方法。该方法将多步控制策略引入鲁棒Tube和概率Tube的求解中,有效扩大了控制器可行域,保证了风电系统状态轨迹的可行性和收敛性。通过在不同风速区域下对风电系统进行机理模型和FAST模型的仿真,验证了 M-SMPC算法具有更强的风速干扰抑制能力。(3)针对求解鲁棒Tube和概率Tube计算负担重难以实现风电控制快速响应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简洁高效的基于确定性等价式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based on deterministic equivalents,D-SMPC)策略,以保证随机风速扰动下系统的实时控制。利用Chebyshev-Cantelli不等式将输出功率的概率约束直接转化为一系列线性确定性不等式,并通过最小最大化目标函数,控制系统跟踪参考点,以解决非线性风电系统线性化的模型失配问题。通过与经典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了所设计的D-SMPC在抑制随机风速干扰方面的优势。(4)针对现代电网对风电系统运行经济要求日益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步控制策略的随机经济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econom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corporating multi-step control strategy,M-SEMPC)策略。引入多步控制策略减小约束收紧带来的保守性,利用Chebyshev-Cantelli不等式将概率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约束,通过最小最大化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化发电量、最小化疲劳载荷的目的。通过与经典经济模型预测控制、结合固定反馈控制策略的随机经济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econom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corporating fixed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F-SEMPC)等方法进行仿真比较,说明了所设计的M-SEMPC在提高风电系统的动态经济性及抑制随机风速干扰方面的优势。
其他文献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烟气排放的SO2和CO2引发了酸雨、雾霾、温室效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控制烟气SO2/CO2成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传统工艺中,脱硫和脱碳设备均位于烟气末端,二者前后衔接、相互影响,例如脱碳工艺需要克服因SO2竞争吸收导致乙醇胺(MEA)吸收剂失活的难题。因此,研发低成本的烟气脱硫脱碳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与传统湿式钙法脱硫技术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作为多种动力循环及废水处理等的工作介质。传统热学理论将SF处理成无相变、无相界面的单相流体,难以精确描述SF能量传递转换。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超临界传热和亚临界沸腾传热均可能出现壁温飞升的现象,提出了超临界类沸腾的概念,但直到如今,国际上并未给出超临界类沸腾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本文在超临界多相流框架下,研究了非受
自然利率是政策利率的“锚”,本质上是由经济潜在增长率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发达国家在经历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潜在增长率和自然利率都普遍出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历史现象。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的影响已在学界得到了认可,然而,却少有文献基于潜在增长率中介挖掘人口转变对长期自然利率影响的理论机制。本文以此为研究主题,意在深入探讨人口转变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理论机制并进行相关实证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电池因其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低、制备简单以及可柔性化等优点受到极大的关注。目前,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电池已经获得了 25.7%的光电转换效率,但是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在高温、强光和水汽下易分解,因此降低了器件的稳定性。同时,钙钛矿中的Pb元素具有毒性,进一步阻碍其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因此,亟需寻找一种环境友好型非铅钙钛矿材料来替代铅基钙钛矿材料。本论文主要围绕铋基钙钛矿、锑基
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的重要优势之一是提供同步相角量测。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时间同步问题,部分现场PMU间相角差数据存在异常。同时,PMU通过未加密、可预测的民用卫星信号授时,易受卫星时间同步攻击,进而导致时间和相角量测错误。针对PMU相角差数据异常问题,论文研究了相角差异常特性,异常检测和修正方法及其在同步攻击定位中的应用,可提升PMU数
近年来,由风电汇集系统并网引起的电力系统振荡失稳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相关区域电网的正常运行,不仅导致大面积风机脱网、部分机组元件损坏,亦激发了数百公里外大型火电机组轴系扭振断裂。考虑到风电渗透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甚至急剧增加,为了指导风电系统规划设计、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迫切需要对风电汇集电力系统小干扰振荡问题的本质机理、振荡特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围绕并网风电
近年来,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各地的电力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推进能源转型,为最终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建设了多条超远程、跨省市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由于特高压工程输变电工程是电压等级最高级别的(1000千伏交流电或800千伏直流电)的超大型工程项目,单项工程投资多在百亿元以上,对工程设备的建造和安装质量要求极高。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还
电力电子变压器是实现未来能源网络柔性互联、灵活转换与优化调度的关键装备,其绝缘材料的介电性能直接影响了装备向高电压等级、大容量和紧凑型发展。与传统交直流电力装备相比,电力电子变压器绝缘承受高重复频率、高幅值类正弦、方波波形的特殊电应力作用,并进一步引起绝缘介电损耗与温升现象,运行环境较为恶劣。特别地,聚酰亚胺包覆绝缘直接承受变压器金属绕组侧的特殊电热耦合应力,其介电性能直接决定了装备绝缘系统的实际
中国风电已经进入平价上网、竞价上网新阶段,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是降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重要方法。疲劳损伤评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风电机组重要部件的剩余服役时间,为风电场延寿决策及技改升级提供关键依据;状态诊断技术可以提前识别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能够为消除异常运行工况提供数据支撑,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因此,本文围绕风电机组疲劳损伤评估及叶片结冰状态诊断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揭示了
燃煤电厂烟气中低分压CO2的高效低能耗捕集,对推动中国CCUS技术进步、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胺吸收工艺是最为成熟、最适合烟气中CO2捕集的方法之一,但已商业运行的乙醇胺(MEA)等水基吸收工艺,在国内燃煤电厂低分压CO2捕集示范运行的效果并未令人满意,溶剂水在富液再生和贫液冷却过程损耗的大量无用功,导致总体能耗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与水基吸收工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