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通信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和跨层优化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信产业全球化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无线应用的需求;多媒体应用的日益增长也使得移动通信系统朝着高速、宽带以及严格服务质量需求保证的方向演进。多媒体业务高速高质量的传输需求和无线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业务QoS稳定性和系统性能时变性之间的矛盾,为无线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为用户提供QoS保证的同时充分利用无线频谱资源,是移动多媒体通信网络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移动多媒体通信网络中基于QoS保证的关键技术。论文首先给出研究的网络环境和无线资源管理模型。明确研究内容(呼叫接纳控制和分组调度)在无线资源管理模型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对呼叫接纳控制器以及无线分组调度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内容包括相关概念、关键设计以及理论分析方法等,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其次深入研究了多业务应用环境中呼机接纳控制(CAC)算法。针对资源分配中的业务QoS保证和资源利用率如何权衡的问题,提出基于接入概率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然后针对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实例即CDMA蜂窝系统,结合非理想功率控制下容量模型,提出基于自适应接入概率的呼叫接纳控制机制,从而实现业务QoS以及系统效用的在线管理。该算法利用马尔可夫模型的分析结果,依据预定的QoS约束和优化目标,周期性的调整接入概率。通过大量的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随后针对自适应多媒体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研究了自适应带宽分配机制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为改善现有算法中无法有效兼顾用户满意度和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了业务和用户双重分级的自适应带宽分配策略,确保用户公平性的同时实现平稳QoS。然后以多媒体CDMA蜂窝网络为背景,提出退避缓存和自适应带宽分配相结合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其中退避缓存策略有别于传统基于优先级的队列调度算法,采用请求呼叫主动退避的思想,有效降低阻塞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自适应的保证各类业务的QoS要求,有效提高资源资利用率。针对实时多媒体业务的应用环境,论文提出基于QoS保证的自适应跨层调度算法(TCAS)。该算法引入调度概率作为决策因子,利用业务流量和信道状态等跨层信息,设计出基于决策因子的预分配和实时调度相结合的资源分配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比例公平调度(PFS)算法、基于信道和调度队列信息的调度策略(CASTI)等经典算法相比,在无线多媒体应用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稳定性,可提供多样QoS保证的同时,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公钥密码体制中,公钥的使用首先依赖于被称为认证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的可信第三方为用户颁发公钥证书。公钥证书中CA的签名将用户身份和看似随机的公钥
针对册子水道水平定向钻施工,提出了大口径、长距离、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平定向钻施工的技术问题,讨论了路由选择和曲线设计原则,并对在此条件下导向孔钻进工艺、扩孔工艺方案、钻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海关总署、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及中央宣传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对打击冷冻肉品走私、维护食品安
2015年2月—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调味品、豆及豆制品和冷冻饮品共261批次样品,不合格样品6批次.现通告如下:一、不合格样品所涉及的企业、产品和不合格指标为:标
为研究地铁车内不同类型扶手的强度校核工况,基于人体尺寸标准及人体力学理论,考虑地铁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线路情况,确定典型扶手的静强度及疲劳强度的校核工况.采用有限元仿
针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目前试验条件滞后,试验室的规模和专业分布难以满足未来主营业务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管道科技研究中心的试验室是当务之急,它可为管道科技研究
通过对专业实验室在大学院校发展中重要性的分析,提出新编制体系下大学专业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在编制体系调整下运用统一管理方法进行大学专业实验室管理运行
针对管道盗油孔自身及其焊接修复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以及修补结构应力集中降低管道承载能力的现状,对鲁宁管道某盗油管段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了现场测量。采用电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又被称为感知无线电,是近年来兴起的无线通信新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动态感知周围的无线环境中的频谱使用机会,通过重组无线网络系统框
根据中俄输气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基础参数,通过对输气工艺的水力计算、X70和X80两种钢级用管壁厚计算以及投资对比分析,提出了未来中俄输气管道项目可采用的输送技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