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过程研究通过揭示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动向和状态,从而总结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有声思维法的引入,使这一研究在三十余年间日渐成熟。然而,对于翻译过程中阅读环节的研究,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中西学者的广泛重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探索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阅读活动,采用有声思维法和追溯式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比较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阅读策略使用的差异。南京某高校6名高、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参加了实证研究。受试者被要求分别单独完成一篇短文翻译任务,并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有声思维法尽可能多的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声思维实验结束之后,实验者还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了追溯式参访,以其作为数据分析的佐证或补充信息。所有有声思维的数据都被记录、释义和转码,并最终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翻译学对于翻译过程研究的发展历史,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梳理了利用有声思维法研究翻译过程的相关文献,回顾了当下使用较多的阅读策略分类框架。第三章阐述了该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实验对象、实验工具、实验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等。第四章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式,分别对两组受试者翻译过程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探讨。最后一章对本次研究的成果做出整体总结,对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指出了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翻译过程中所有受试采用的翻译策略总计21种。根据Pressley和Afflerbach (1995)提出的二语习得者的策略划分框架,这些阅读策略被成识别策略(identifying strategies),监控策略(monitoring strategies),和评价策略(evaluating strategies)三个大类。其中,识别策略指的是用于理解文章字、词、句,及全文意义的策略,共有10种策略;监控策略包含8种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用于监控、计划和组织阅读过程和检测理解;3种评价策略被用于对原文的风格和内容做出评价。经过数据观察和分析,每种策略被归入三大策略下的子类别中。研究发现,在三种策略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监控策略(monitoring strategies),其次为识别策略(identifying strategies),而评价策略(evaluating strategies)被使用的次数最少。从总体频率上看,使用最多的策略有“查阅词典”、“洞察语言特征”、“根据以往知识猜测词汇含义”、“结合已有知识”等策略。而最少被受试者使用的策略则包括“以获得特定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决定重复阅读以增进理解”等。通过对比两组受试者,本研究发现高分组的策略使用在频次和在种类两方面都明显优于中等水平组。除此之外,高水平组译者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一些个体化差异。如一名高水平组受试者较其同组受试者而言,更倾向于使用推导策略获取词或词组的含义。而另一名高水平组的译者在策略的使用上则突出了目的性,通过有意识地使用认知、元认知策略,在阅读中进行自我评价,提示自己注意中英语言差异,并规划步骤。另外,以问题为导向对策略的组合使用在两个案例分析中都有所体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表明,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异性早在译前、译中的阅读环节就有明显体现。着重于这一环节的策略研究,对于翻译过程的总体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其次,高水平学习者的策略使用往往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而可以较大程度上保证其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对今后的翻译训练提供了实践参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在受试者数量以及数据采集环节,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希望未来有更多研究可以弥补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