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论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是翻译研究,特别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隐藏在意象之中的浩瀚中国文化更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1999年,谢天振在其专著《译介学》中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为例,首次提到“文化意象”这一新名词,引起翻译界的极大重视。但本文作者发现虽然对文化意象的讨论的角度、内容不~而足,但其研究多是对它的表现形式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对文化意象在古诗词翻译中的理论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分析。而翻译策略的研究更是千篇一律的归结到了直译、意译之争。最重要的是,文化意象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以意象为载体,赋予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唤起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达到更高的文学效果,因此应引起翻译界足够的重视,使其纳入中国翻译研究,融入中国译学理论,并指导翻译实践,促进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
鉴于此,本文作者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意象入手;研究文化与意象、文化意象与传统意象的关系;并以最具代表性的自居易的《长恨歌》为例,结合西班牙翻译家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理论试对中国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定义,进而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
论文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总结了“文化意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从文化和意象着手,讨论“文化意象”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象的关系。
第三章介绍西班牙翻译工作者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埋论,并将其与“文化意象”进行对比:并结合艾克西拉的十一种翻译策略,总结中国古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第四章以《长恨歌》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讨论“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本文结论部分强调:“文化意象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以意象见长的中国古诗词是尤其重要的。因此,对于文化意象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广泛。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蓬勃发展,文化交流也开始日益频繁,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文学便成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文化翻译应运而生。而文化意象的翻译却给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作者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象首先应先理论化与系统化,与普通意象区分开来,在翻译策略方面应该跳出长久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找到更加适合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策略。作者对西班牙翻译工作者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指出:“文化专有项”与“文化意象”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艾克西拉所总结的十一种翻译策略,可以移植到“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当中。虽然对于“文化意象”翻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作者认为,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文的“文化意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介绍给西方,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