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模式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为解决占全国近2/3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而设计的新型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我国参合率逐年递增,至2009年底,参合人数扩大到8.33亿人,参合率提高到94.19%,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2009年当年全国新农合补偿支出受益7.6亿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新农合的保障能力越来越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统筹模式的选择是补偿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是在“补大”和“补小”之间做出权衡,以规定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方向。现阶段,我国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模式都不同程度地贯彻着“大病统筹为主”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住院统筹+门诊统筹”、“住院统筹+门诊家庭账户+门诊统筹”、“大病统筹”、“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等模式,各种报销补偿模式各有利弊。本文通过研究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信息、统计报表及有关资料,对近三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在研究方法上,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敏感性和代表性,采用Excel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运行稳定,初步实现了“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很方便”的四大目标,参合农民满意率持续上升,运行质量和各项重点工作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参合农民门诊和住院费用的补偿受益率和实际补偿比均有提高。但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新农合也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资金使用过于保守,需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使统筹基金结余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15%;住院患者过多流向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农民对乡镇卫生院不信任,乡镇卫生院有待发展;乡级起付线过低,导致门诊病人转住院,使住院病人激增、住院率大幅度提高,必要时需调整方案,控制住院率不正常上升势头;同一省区存在“受益不均”现象,受益公平性有待提高;新农合基金监管不到位,套用新农合资金现象时有发生;财务核算不够规范,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建议安徽省继续探索合理的补偿方案,在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通过健康保险的精算体系科学地确定新农合的保障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提高筹资标准,推进门诊统筹,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进一步缩小同一省区不同县区之间差异,积极推动同一省区的农民享受几乎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改革补偿模式,改善参合农民的受益状况,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分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制定新农合基金内控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规范财务核算,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统筹补偿方案制定和调整的过程中提高参合农民的参与度。
其他文献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于1998年10月17日——19日在舟山普陀区党校莲花山庄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这表明了我国维果茨基的研究从过去分散的状态进人有计划有组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而温室气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洁能源的使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为衡量农村CDM项目下的温
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降解青霉素菌渣中青霉素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湿菌渣,得到其平均青霉素效价残留为2 179 U/g,即相对质量分数为1.3 mg/g;将青霉素酶
<正> 一、前言 低空急流和暴雨的关系很密切,孙淑清在“低空急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一文中,把低空急流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大尺度准定常的低空急流,多在大地形的东侧发生;而且
<正>目前,国内航空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与合格飞机驾驶人员紧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航空市场,科学派遣航班机组,逐渐成为了航空公司日常生产中的一项核心工程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称复发性流产。在中医学中属于“滑胎”范畴。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包括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及免疫因素。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的免疫
劳淋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程缠绵,极易复发。与气淋、热淋、膏淋、石淋共称为五淋。本文从病名的起源开始,论述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过程。马进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膀胱湿热
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等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中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农田水利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基本的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可耕地资源不断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消费不断上涨。电脑由原来的高档办公品逐渐转变为普通市民的娱乐工具,熟练使用网络功能也由原来的职业技
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素质的农业创新人才将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