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管廊就是管线的走廊,也叫共同沟。主要通过综合规划布局,在大型管廊内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电缆舱是综合管廊中重要的舱室之一,属于密闭型地下建筑物,电缆发热和壁面散湿会恶化舱室内温湿度环境,从而使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各种有害气体也会在电缆舱室内部积聚。因此综合管廊电缆舱室通常设置通风系统来排除舱内的余热、余湿和有害有毒气体。目前电缆舱室内通风量的计算方法多采用换气次数法,但均为经验数据,结果不够精确,不能满足现代综合管廊高效通风的要求。本文首先研究了影响电缆舱室通风量的因素:余热、余湿和有害有毒气体。其中,10kV与110kV常见绝缘层材料为交联聚乙烯,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产生枯基醇、苯乙酮和甲烷三种副产物。其中枯基醇和苯乙酮两者均为液态,因此电缆舱室内中的有害有毒气体主要以甲烷为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相对应的通风量计算方法。可知排余热所需通风量要大于排余湿和排有害有毒气体的通风量。当通风量为3.28m~3/s即换气次数为7.56次/h时,能够满足实际工程案例的通风需求。文章中列出了几种常见的电缆舱室通风形式,首先探究了不同机械通风形式下电缆舱室温度场、湿度场以及速度场的特性,可知高温空气在排风口处聚集且温度明显高于舱室其他区域,舱室顶部空气温度高于底部。舱室内湿度场分布在进风口处的湿交换显著,20m以后舱室内的相对湿度分布较为稳定呈中间低上下高分布。其次探究了每小时2、4、6、8、10、12次的换气次数下电缆舱室温度场、湿度场的特性,以常见的一进一排通风形式为例,采用截面温度(40℃)不保证率作为判定标准,可知换气次数为2次/h时截面上的温度不保证率较大为35.42%,当换气次数增大到8次/h以上时,截面上的温度不保证率为0%,因此最佳换气次数为8次/h。文章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别以排热效率、温度不保证率、排湿效率和湿度不保证率为评价指标,对几种机械通风系统进行评价。可知一进一排通风形式在排热效率和排湿效率指标下最优,两进一排通风形式在湿度不保证率评价指标下最优。诱导通风形式在温度不保证率这一评价指标下最优。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评价四种通风形式,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种机械通风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诱导通风和一进一排机械通风形式综合得分为82.25和81.25,均为较优的通风方式。对电缆舱室通风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排风平均温度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外界空气温度、舱室周围土壤温度和电缆发热量与排风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其余因素与排风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其次将七种因素设定为自变量,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得出:外界空气温度、舱室截面周长、换气次数和电缆发热量对通风效果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了电缆舱通风计算公式,为电缆舱室通风系统的选型和通风量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参考。